《人民的名义》无形间竟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
1
《人民的名义》大火,其毫不避讳的对官场商场潜规则的揭露,令广大人民群众拍案叫绝。
细心的观众会发现,一个人的家庭出身对其成长几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剧中人物的成长之路基本上都遵循着这样一个规则: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作为开场人物的赵德汉,是“小官巨贪”的典型代表。他出身贫寒,是一个“非理性”的贪官,他对金钱的渴望仅仅集中在金钱本身。
贪污的赃款他不敢花掉一分,每天吃炸酱面,住筒子楼,给老母亲一个月300块的生活费。
明明知道不会去花,却控制不了自己疯狂聚敛财富的欲念。他说他喜欢闻人民币的味道,对着一面墙的钞票就像小时候坐在地头看着一地丰收的庄稼。
图片来自剧照归根结底,因为“穷怕了”。都说缺什么就想要疯狂地补什么,少年时极贫的经历早就变成了他的心理创伤,沉淀在一个人的潜意识里,终生放出信号,迫使其只要有机会哪怕是冒着生命的危险,也要病态地捞钱。
图片来自剧照再来说说剧中令人深恶痛绝的大反派祈同伟,这是一个心狠手辣,毫无底线的角色。
反观他的成长经历,丝丝扣扣中都预示着其令人扼腕叹息的悲惨结局。
他是鸡窝里飞出的金凤凰,是典型的凤凰男。他出身贫寒,家徒四壁,在上大学之前从没有吃过一顿饱饭。
图片来自剧照在凭借个人努力能够企及的地方,他做出了杰出的成绩。
他考上了汉大,当上了学生会主席,和侯亮平、陈海并称为“政法系三杰”。他志愿进入了缉毒队,身先士卒,在一次行动中身中三枪立了大功。
然而命运并没有因为他的杰出表现而眷顾他,在个人正当努力企及不到的地方,他因拒绝权贵之女梁璐的追求而被权贵玩弄于股掌之间。
大学毕业后他被发配到了山区乡镇的司法所,而出身良好的侯亮平和陈海一毕业就去了省级机关。
他与心爱的恋人被权贵生生拆开,分居两地。他本来以为凭借自身的努力可以反转自己的命运,妄想着缉毒立功后可以调往北京。然而梦想再一次被打破。
他感慨英雄只是权力的工具,这一次,他终于屈服,向左右其命运的权贵之女“惊天一跪”。
这一跪,跪死了从前勤奋天真的农家子弟和意气风发的缉毒英雄,跪活了这之后巧取豪夺、阴险狠毒的政客祁厅长。
从此他不择手段,滥用权术。因为自小对权力的极度缺乏,造成了其对权力的无限贪欲。
为了向上爬,他无所不用其极,为了拍领导马屁,他“哭坟”、“刨地”,既借助老丈人的权势平步青云,背地里又和情人高小琴构筑自己的商业帝国。
他滥用私权,一人得势,鸡犬升天,他安排了老家所有的亲戚。将大字不识的亲戚安排去做协警,包庇了胡作非为的轮奸犯,只因为他们是“老家的人”。
图片来自剧照他的内心的极度扭曲,很大程度上是由家庭背景的强烈反差,权贵家族对他的命运的捉弄造成的。
同样的例子,还有剧中的高小琴、蔡成功等。
图片来自剧照贫穷的渔家女高小琴有着不堪回首的往事,她是权贵手中的玩物,表面气质优雅、精明干练,叱咤于各路政客和商贾之间,实际也不过是被权贵玩弄于股掌间的一颗棋子,从一开始便注定了悲剧的结局。
还有蔡成功,同样的出身卑微,在商场的摸爬滚打使他成为一个偷税、漏税、行贿、骗贷的奸商,在狱中他向侯亮平忏悔:
“我从小就输在起跑线上,没有关系,没有背景,没有机会侵吞国有资产,享受特权利益。我走的每一步路都不容易,我想对工人,朋友负责,对银行、借贷公司有信誉,可是最后却对不起所有人。”
以上的这些人物,有个共同特点,即都是出生于贫苦家庭,都有过苦苦挣扎,强烈的缺乏感让他们在稍有成功后便稍一闪念,步入歧途。
当卑微的出身支撑不了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当现实中人与人之间相互比较的强烈反差赤裸裸地展现在眼前,很多人之所以没有如他们一样走上不归路,可能并不是因为内心深处真正的坚贞,而是因为没有机会,没有遇到那个让自己艰难抉择的三岔路口。
面对命运的不公,更多的人只能选择口头的抱怨和内心的忿忿不平而已。
2
上面讲了一群“老鼠”,下面有必要说一说剧中的“龙凤”们。
首先主人公侯亮平及其妻子钟小艾的身世,剧中虽然没有明确地提到,但根据一些场景可以推测,即使不是出生在大富大贵之家,也不会出生于赤贫之家。
工作之后他与妻子钟小艾两地分居,但一年半之后便调至北京最高检,与妻子团聚。试想,普通人家要完成这一系列的调动,谈何容易。
图片来自剧照后来最高检反贪总局的领导要调侯亮平去京州任职,反贪总局的秦局长居然要征询钟小艾的意见,可见其绝非普通人家的女儿。
再比如提到嫖娼的法院副院长陈清泉的为人时,这两口子提到之前对陈清泉的印象,觉得还挺有好感,原因是他在伺候老领导以及领导的客人时,如同“佣人”一般。这样的优越感很有点官二代的架势,因为普通人不会觉得这样的奴颜卑膝的表现有多好。
还有反贪局一处处长陆亦可,也是明显的出身优越,父亲是军队的干部,母亲是法官,还有个身居省委要职的小姨夫——政法委书记高育良。
图片来自剧照当然还有陈海,同样是老革命的后代,其父陈岩石虽然因为性格刚正不阿不受前省委书记待见,但起码也是退下来的省检察院常务副检察长,而非寻常的百姓家庭。
以上的这些人物,在剧中无一例外都是正义的化身,自小优越的环境,充足的物质满足,原生家庭带给他们的自尊与自信,使他们对金钱没有强烈的欲望,对权势看得也很淡,反而可以把人生的重心放在追求更崇高的理想信念之上。
他们有底气嫉恶如仇,有信心刚正不阿,他们的家庭允许他们可以坦然地做回自己。
再看看前面提到的出身底层的反派们,当真是龙生了龙,凤生了凤,老鼠生出了老鼠。
是编剧刻意如此安排吗?
其实,这本就是现实的写照啊。
3
几年前,一篇《寒门再难出贵子》的热文引起了一时轰动。作者在一家商业银行人力资源部上班,他通过亲身经历与观察,剖析了当今社会阶层的真实现状,引起了广大民众深刻的反思与探讨。
这位作者将60名银行实习生根据家庭背景分成了四类,有农村出生的,有父母在党政机关工作的,有父母经商的,有来自知识分子家庭的。
不同的家庭出身决定了这些实习生在工作方式、待人接物方面的迥然不同。
更为重要的是,同为211重点大学毕业,不同的家庭背景早就在毕业的那一刻决定了他们在银行的去留或是今后的道路。
60名实习生最后留下的只有两到三个,每个孩子都希望最后留下的是自己。
一个农村的孩子渴望留下,给一位部门老总送了一些土特产,希望老总可以帮忙说点好话让他留下。结果老总的老婆嫌不干净给扔了,老总本人也把其当作一个笑话来看待,觉得这孩子真傻,送礼送了一些扔货。
这个孩子意料之中地没有留下,后来辗转去了好几家保险公司。
而另一个孩子,却是由一把手行长直接打招呼给人事部门,说这个孩子表现很好,要求人事部门将其实习说明写好。
事实上行长并不认识这个女孩子,更不会清楚她的实习表现到底好不好,只是因为这个孩子的妈妈是物价部门的处长,层层关系打到他这边,行长只有点头的份儿。
还有一个商人家的孩子,父母白手起家,经商有了一定的积蓄,在得知录取名额极少,自家也没有响当当的关系后,立马转换了思维。
这个孩子后来得到了父母给的一笔启动资金,以银行为合作单位,开了一家公司,从事提款机安装。
有了曾经实习的经历,他熟门熟路地找到了分管的副行长,靠着低廉的价格和过硬的资质承包了这家银行的提款机业务。
自始至终,体现在这个孩子身上的这份难得的自知之明与活络的头脑,不得不说是家庭传承的结果。
以上的这些,无不是现实赤裸裸的写照,生活在其中的每个人,无不在设身处地感受着这一切。
优良的社会资源是有传承性的,它们从父辈传至子女,早已按照既定的格局被瓜分殆尽。
4
英国有部很有名的纪录片,叫作《人生七年》,一位导演选取了14个不同阶层的孩子进行跟踪拍摄,从7岁开始,每七年记录一次。
图片来自剧照如今几十年过去了,曾经的孩子已经变成了老者,令人唏嘘的是,这些孩子的人生一次又一次验证了导演最初的假设——社会阶级是很难逾越的。
上层阶级的孩子Andrew和John从7岁开始已经每天在读《金融报》或者《观察家》了,他们明确地知道自己今后的道路,最后也果然按照既定的道路上了牛津大学,成为了著名的律师,过着上层社会优越的生活,受人尊重,家庭幸福。
而生活在贫民窟的Paul,自小就有一张悲凉的脸,7岁时他的梦想就是希望少被打。成年之后因为没有一技之长与坚持下去的毅力,一直频繁地失业,老年的时候便只能在养老院谋得一份修理工的杂差。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孩子当中,有一个叫作Nick的农家子弟,他毕业于牛津大学,后来到美国成为了著名大学的教授,还娶了气质极佳的美国妻子,他是这些孩子中唯一一个从底层晋级为精英人士的人。
Nick的存在不得不说是惊喜的发现,它告诉我们,寒门子弟的逆袭还是有可能的,虽然这是个小概率的事件。
再回到文章开头提到的《人民的名义》,出身寒门的达康书记就是一个逆袭的正面形象。他凭着自己的努力在官场步步高升,身居高位而不谋私利,性格耿直而铁面无私,成为大家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楷模。
图片来自剧照与祈同伟等人比起来,不同的价值观与人生方向,使达康书记达到了不同的人生高度。
反过来,出身高贵的赵瑞龙也没有如剧中同样出身的大部分人一样成为正义的化身,反而成为了人们深恶痛绝的纨绔子弟。
所以,虽然阶层是难以逾越的,虽然某些出身会给我们难以磨灭的劣根性,但反转与逆袭的机会还是有的。
哪怕成为一些个案呢,只要概率不为零,那我们就有为之努力的价值,你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