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不可怕敬畏更重要
我的朋友,你说当下是卷的时代,总是感觉到很焦虑。生活总让人压的喘不过气来,这样那样的约束控制着你我。

也是这样,难道你不觉得你比原始社会,封建社会,还有资本主义人吃人的圈地时期要好的多吗?哪怕是五十年前,没有抽水马桶的昨天。可是我们都在向前看,左右比。
焦虑是因为对明天的担心,抑郁是对昨天完成的不满。可是今天有昨天的梦,明天有今天的回忆。为了幸福点,还是要“carpie diem”,活在当下。
遇到的每一个人,每一种心情都是一期一会,而你现在因为人家限制探视,就不出去喝个咖啡,是不是有点傻?
你说你转换话题,认为一些限制实际是为了更好的获得结果。我赞同啊,就是如果人不知道敬畏,就无法获得此生,你如果觉的无限可能,实际上会走入发疯的境地,但是,敬畏的应该是真正的善,是超越平凡超越自我,而不是单纯体重,摄入糖分?

让我们从一个最简单的实际问题出发。对焦虑症病人进行治疗,目标当然是消除焦虑,这似乎是无须说明的。但是,仔细一想,德国精神病学家葛布萨特尔(Cebsattel)的话确实很有道理:没有焦虑的生活和没有恐惧的生活一样,并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这就是说,一定程度的焦虑是有用的和可取的,甚至是必要的。
确实,焦虑是对生活持冷漠态度的对抗剂,是自我满足而停滞不前的预防针,它促进个人的社会化和对文化的认同,推动着人格的发展。其实,很多事情都是如此。吃饭是必要的,但如果吃得太多,就会肚子痛。这样来说,精神卫生之道是不是就在于把焦虑控制在一定的限度之内呢?

强烈的焦虑也并不总是消极的。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1813一1855)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哲学家写专著讨论焦虑,他大概是第一人。年轻时的他火热地爱着恋人,以至于跟她缔结婚约。可是,经过痛苦的心理冲突,他又毁弃婚约,终身不婚,他这反复的故事是让人津津乐道,可是伤害了那个纯真的女孩子,结果他关于焦虑的专著有好几本,几乎是他本人焦虑的哲学反思,不知道离开他是不是一种幸运。
他个人灵与肉的冲突被普遍化、深刻化而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严重的焦虑却是创造性的,焦虑进发出了耀眼的思想火花。克尔凯郭尔是一位富于宗教情感的人,人生态度极为严肃。他部弃廉价的妥协和表面的和谐,强调“非此即彼”,生于“恐怖与战栗”之中,一生之中经历过几次精神上的“飞跃”。
他说过,“人生最大的不幸是,将来还会是,一个人不知道自己的痛苦究竟是心灵的疾病还是罪恶。这是多么深刻的洞察。他因为焦虑而不断思考,因为敬畏而有所成就。
敬畏仿佛是一条分界线,区分了不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