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是一只河豚
自从买了跑步机,心里已经打定主意,要长期坚持跑步。
连续跑了两天,昨天晚上想休息一下,就没跑。
到现在,我还在想这个事,这算不算破坏了计划,破坏了节奏。
一个好习惯的养成多么不容易,一天不做,就能毁掉长期坚持的结果。
微信上,有个跳跳人的小游戏。
一个小人从一个方块,跳到下一个方块上,每跳一个方块都有积分累加。
一旦没跳到方块上,或者从方块上掉下来,则游戏结束。
无论前面跳过了多少方块,积累了多少积分,一次失误,就是结束。
就像这个观念:一天没坚持,就会毁掉一个习惯的养成。
暂且不管坚持不坚持,毁掉不毁掉的问题,我们先回想一下玩跳跳人的事情。
当你游戏结束的时候,接下来你会干什么?
不服气,再来一局。
调整方法、策略,再来一局。
目标还没达成,再来一局。
还有时间,再来一局。
。。。。。。
一次又一次的再来一局。
带着这个不断的再来一局的画面,回看前面的观念。
你是否还认为,一天没坚持,会毁掉一个习惯的养成呢?
是否有不一样的感觉?为什么会这样?
人类的大脑,总是在收集信息、整理规律。
当我们输入“不坚持=毁掉”这个信息时,大脑就记录了这个规律。
只要遇到输入包含”不坚持“的时候,大脑就会输出”毁掉“的念头。
而上面的行为是输入”坚持+失误+坚持+失误+坚持=达成目标“这个规律。
这时候大脑里存在两条规律,大脑将判断”不坚持“的后面是否有新的”坚持“输入,以此来决定输出的念头是什么。
就像一只河豚,美味与毒素并存。
有人只看到剧毒,有人还看到了美味。
坚持的毒在于蒙蔽了事情本来的目的,反过来成为了事情的目的。
坚持的美味,是事情做了一段时间之后的成果。
坚持的美味,需要时间来等待,而毒素在于既看不到效果,还要给心里施加压力逼迫着自己去做。
如何剔除坚持的毒素?
就是让自己看到效果。
可以动手记录跑步的时间,公里数,给自己拍照,和家人一起跑,做数据排行榜,成绩分等级,做奖惩。
把跑步和其他事情关联起来,事情变得有意义了,坚持的毒素自然就会消失。
【完】
【思考过程的碎片】
以上是计算机的机器学习的表达方式,也可以用叙述的方式来表达。
第一种情况,人们是从一个点得出一个结论,以偏概全来看事情。
第二种情况,是从一个面,从发展的过程来看事情,更全面更准确。
从某个点得出结论,而推断事物的必然发展过程和结果的事情还有很多。
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
看到孩子向妈妈撒娇,就认为他会成为永远长不大的孩子,就要求他不能撒娇。
看不惯别人的某个行为,就认为这人糟糕透了。
看到娱乐人物上热搜,科学人士不被关注,就认为社会没救了。
自己爱狗,就要求别人不能吃狗肉等等。
都是只看到某个点,就以为得到了规律,就要推而广之,让多变的实际情况反过来适应你得出的规律。
经常接受的观念
有些东西也确实如此
但这并不适用所有东西
像人生的长跑,更看重坚持这件事,而非某几个点
看点,还是看面。
三毛讲过她小时候独自逃学的故事,我现在还一直记着。
再往前看,我还记得一年级的时候有个寒假作业的作文没有做,然后梦见有个同学一直在嘲讽我没把寒假作业做完。
《当我跑步时,我谈些什么》,村上村树著。
第一章提到”认真“的标准:每周跑六天,每天跑六十公里,预设一天休息,这个数字便大致成为跑的”认真“的标准。
1)制定计划,应该有缓冲空间。
2)计划完成情况,要制定结果等级。
接着村上又写到:”当然,并不是说每天都一点不差地跑十公里,有时昨天跑了十五公里,那今天就只跑五公里得啦,平均起来是每天十公里罢了。而且,依照慢跑速度,每跑一小时大致相当于十公里。在我来说,这个水平就是相当“认真”地跑了。“
3)执行过程中,要求质量,数量依据情况调整即可。
容错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