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科

“幽默”这东西也有套路吗?

2018-07-26  本文已影响23人  云享报告

“幽默”这东西也有套路吗?这四个原则或许能管点用

“讲笑话”我们也要上升到理论高度。

幽默作为“非传统美德”之一,大概算是最受人类欢迎的一种性格特征。幽默感是天生的吗?说不准。有可供总结的套路吗?这倒是可能的。来自英国萨塞克斯大学(University of Sussex)的学者 Alan Roberts 就从理论角度,归纳了若干条“制造”幽默的法则。

“幽默”也有规律吗?

为什么幽默也有科学?根据研究,普通人每天平均会笑 17 次;所有已知的人类文明都曾出现过“幽默”现象:它既然是人类天性,当然有规律。

基于此,Alan Roberts 梳理出了以下「幽默方法论」,从基础到进阶主要有四条:

1.打配合:一星

生物学家观察到,猿类在追逐打闹时,会发出类似笑声的声音,说明幽默的源头其实是游戏。马里兰大学的一项调查也发现,我们跟其他人在一起的时候,笑的频率会高很多。

既然幽默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行为,那么“互动双方都 in the mood”自然成了讲笑话的基本前提,简单来说就像相声的逗哏捧哏一样,只要确定对方此刻能“接得住”,基本上不管说啥都会有笑点。比如最近特别流行的土味情话和前阵子风靡微信的“对骂群”,情侣/群友之间配合使用起来,自然有种莫名的喜感,但旁观者不在其境,也许会觉得“这就是尬聊/尬吵啊”。

2. 制造“自相矛盾”:二星

另一种常见幽默手法,指同一事物拥有多种互相矛盾的解释,形容对象可以是某个词,比如我所在好奇心辞典里提到过的:

【隔墙/有耳】:国内移动端用户的两种生存状态:国外的 app 上不去,国内的 app 窃听你。

也可以是某个场景,作者自己举了个例子:

A 打电话给 B 说:哥们上高速开车悠着点,广播里说有辆车在高速上逆行,司机怕不是个傻子吧!B 回答:哎嘛那可不,我上高速一看,几百辆车都在逆行呢!

还可以是某个人,比如《生活大爆炸》里智商高达 187 却连小狗都害怕的天才兼宅男谢耳朵。

3. 制造“不合理”:三星

按照语言学家 Salvatore Attardo 的观点,幽默跟解谜的最大区别就是后者讲道理,而前者要的却是“没道理”。惹人发笑的“不合理”也分两种情况,一种是“这事本身就逻辑不对”,还是用好奇心辞典举例,比如:

【三位一体】指同一个人的社交页面竟可以同时出现“归来仍是少年”、“佛系青年”、“中年危机”三种叙事的当代奇景。

另一种则是“逻辑没毛病,然而用错了地方”,比如那个流转很广的程序员自黑笑话,“下班顺路买一斤包子带回来,如果看到卖西瓜的,就买一个”=“就买一个包子”。

4. 反套路:四星

违反听众的预期,制造陌生感、或者创造悬念,往往也能达到意外的幽默效果,当然了,这种方法的难度也会稍大一些。比如 @大咕咕咕鸡 的“严肃文学闯作”,或者公众号常用的二分式标题“她请我吃她第一次做的蛋奶酥,不小心掉了一勺到我脚上——”,副标题“砸断了几根小骨头。”

“故作幽默”的标准只有一条:越界了

看起来想达成幽默的确是挺难的,不过搞砸它倒是很简单。作者最后补充说,任何笑话一旦“越界”,就会给对方造成额外心理冲击,破坏原则 1 中提到的默契:讲了不该讲的笑话,气氛当然是直接降低到冰点。

那么,什么样的行为才可以被称为“越界”?从我所的两个调查“你都受不了哪些关于‘有趣’的误解?”和“你觉得哪种幽默真的不好笑?”来看,大家心中的“玩梗玩脱了”包括:

讲性别歧视笑话,比如“女生面试领口越低越好”;

抢沙发、用流行语抢热评;

不分场合地发挥老司机型幽默,欣赏不来就成了“都是成年人咋开不起玩笑”;

展现地域偏见,强化刻板印象,卖弄小丑式表演;

表情包出征,用嬉皮笑脸对付自己不求甚解的东西,等等。

以上这些,就属于“把偏见/低俗/无知当有趣”,都可以归在“越界”的范畴。

看到这里,你也许还是把握不太准该做什么,但大致的 Dos and Don'ts 应该已经心里有数了。当不了低配版鲁迅、王小波、卓别林或周星驰,当个段子打分员、幽默批评家还是有绰绰有余的。希望大家不要因为自认“天生没啥幽默感”而放弃追求这项人类特有的高级行为艺术,成不了幽默的人,至少,也要成为懂幽默的人吧。

来自好奇心日报刘融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