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 《中西戏剧审美陌生化

2018-12-11  本文已影响0人  彬彬N次方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中国戏剧陌生化的一些概念和对梅兰芳表演体系的质疑。                    1935年,德国著名戏剧家布莱希特在苏联观看完梅兰芳的戏曲表演之后,深有感触,他认为中国戏曲表演时,舞台上的将军身上插几个小旗,就表示有千军万马;演员咬了一下辫子,就表示这个人很害羞。这样的表演完全让观众知道自己是在看表演,不用把真实的样子还原到舞台上,所以他立即提出了“间离效果”理论。该理论认为在戏剧表演时,应该在观众与舞台之间建立第四堵墙,应该让观众从剧情中抽离出来,使观众清楚的知道自己是在看戏,不能完全融入演员的表演不能自拔。                                              早期西方戏剧表演过于真实化,斯坦尼表演体系很清晰的告诉大家在表演时,应该将演员与表演融为一体,艺术就是生活,应该在舞台上尽可能的展现现实生活中所有的一切,哪怕是一只虫子。                                        中国戏曲恰恰不是如此,中国戏曲表演对于观众来说,他们很清楚的知道演员是在表演所谓的人物,观众也很清楚剧情,什么时候笑,什么时候该唱,观众都清晰的知道剧情,甚至他们在演到高潮时,会大笑,会大叫,观众非常清楚的知道自己是在看一场所谓的表演。正是这样的场面,让布莱希特认为西方戏剧应该改革,不能让观众太过于融入表演。在西方戏剧中,观众总是会忘了自己是在观看演出,因为舞台上的一切都太真实了,仿佛自己也是其中的一员,演出完了也没有掌声,十分钟过去了,观众才意识到自己是在看演出,这是才想起掌声。随着发展,人们将梅兰芳的表演看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称之为梅兰芳表演体系。 

书评 《中西戏剧审美陌生化思维研究》 作者:邹元江

        然而作者却对人们提出的梅兰芳表演体系提出质疑。他认为布莱希特对梅兰芳的表演存在误读。其实中国并没有刻意制造第四堵墙,或者中国的戏曲表演并没有特别的关注观众与演员的关系这一问题。因为中国戏曲始终就是程式化的,布莱希特是因为对中国戏曲文化没有完全的了解,他才误解了梅兰芳的表演。中国古代京剧都有一套程式化动作,演员从小学戏时,师傅并不会教弟子这出戏的内容是什么,你应该怎样理解主人公,或者你应该怎样进入角色。师傅只会用口授心传的方式来传授,师傅怎么唱你就怎么唱,师傅怎么演你就怎么演,所以中国戏曲并不是刻意的为了给观众制造一堵墙,或者采用一些象征的表演。                                        不过在笔者看来,虽然中西方文化差异甚大,但布莱希特提出的间离效果确实对西方戏剧表演体系产生了一定影响,显然是优势大于劣势,避免了西方舞台上过于真实的表演,毕竟艺术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不然,若要表示千军万马,导演真要找来一千匹马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