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钱不愿意给利息和只会看 K 线投资股票一样

2018-01-28  本文已影响0人  不认识Arrow

在投资领域里,“贪婪”像一个魔鬼,有着无数的化身,无所不在,几乎总是“所向披靡”。

如果你有哪一次被“贪婪”这个魔鬼摆了一道,别惊讶,因为那实在是太正常了。

被摆了一道,竟然还没死,就应该非常庆幸了;

被摆了一道,还没死,然后竟然还醒悟了,那就是不幸中的万幸。

当人们想要一个并不属于他们的东西的时候,那就是贪婪。

很多人的贪婪,是因为无知。

可能他们并不知道那东西是不属于他们的,他们理所当然地以为他们“原本就应该”拥有那东西……

例如,借钱不愿意给利息,就是一种贪婪

因为金钱在使用的过程中就是会产生价值,而这里有一部分就应该是是属于放贷者的。

这个世界就没有“没有利息的钱”,哪怕是在特定的环境中可能是“负利息”。

所以“不愿意支付利息”,即“想要实际上属于别人的钱”,你说这是不是贪婪?

这种“贪婪”就是来自于无知,很多时候并非“故意”。

关于利息如此,那么,关于投资回报率呢?

在2011年到2015年期间,国内的民间借贷互联网化——也就是P2P,非常火爆。

当有平台给出年化 25% 收益的时候,实际上说明已经危机遍地了。

民间小额短期借贷的利率一直不低。

但如果达到 15% 以上,就已经存在很高的系统风险了。

如果高达 25% 以上,基本上两年内必然崩盘。

大多数人是根本不知道 15% 以上的投资回报率很有可能原本就不属于自己。

于是,无知无畏。

我们都知道一个基本的原理:

资本金额越大,获取同样收益率的难度越高。

在投资领域,巴菲特给出一个很中肯的“及格水准”的“参考标准”:

我必须确保买到的是在长期至少获得 15% 复合年化收益率的股票。

这还基于在对行业和企业有深刻研究和认知的前提下——这点很重要。

需知,

有知有畏,才能有滋有味。

大神格林布雷说:

买股票但不知道究竟买了什么,就如同手持火把穿过一个炸药工厂,你可能活下来,但你仍然是个傻子。

让我们继续回到巴菲特老爷子说的话里。

15% 这个是要记住的数字。同时我们要注意里面的一个词:

复合年化回报率。

多数人只懂讨论“回报率”,而不是“年化回报率”,更不是“复合年化回报率”。

复合年化回报率,一般是十年以上,甚至二三十年……

所以这里考量的就是一个一个“长期价值”。

一切,有价值,或者起码看起来有价值,但不是“长期价值”的东西,都可以算作是“诱惑”。

如基本上每个人进入股票市场后,都会看过一段时间 K 线图:

1、因为刚开始什么都不懂,实在没什么别的可看的;

2、看 K 线图很刺激人性,总可以让你感觉“所见即所得”……

早先,我总是想:我要是在这里(高点)卖掉,然后在这里(低点)再买回来,哇,我就发财了。

可惜,那是彻头彻尾的幻觉,因为那只是市场历史数据记录。

当我从身临其境的视角望过去的时候,

感觉每时每刻的价格,看起来都像是最高点,又都像是最低点;

而且,从开始关注 K 线开始,我的大脑分分秒秒都被各种直觉所刺激,

根本没办法思考长期,也不知道自己面对的是“漫步中的随机”,

那个时候的我就是一个被“贪婪”这个魔鬼的化身所迷惑的一个面目狰狞的赌徒而已。

巴菲特的师傅,格雷厄姆有个非常精彩的类比:

股票市场短期是个投票机,长期是个称重机。

那么我们就让别人去投票就可以了,反正投票者总是那么多。

而且别人会反复去投票。

股票市场长期来看是称重机,那我们要做的就是去找这个称重机上最重的那个“胖子”。

找胖子这是就简单了,就是看谁“能吃”,谁“越吃越多”。

当然这么说是过分简单化的说法,

不过,我们都应该明白,“学会如何找到未来的胖子”这事,是有机会有把握学会的。

只要学会了这个,我们就不会被“诱惑”,不会被“贪婪”附身了。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