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料历史|为什么张幼仪会成全徐志摩?
著名作家苏青说过,婚姻不如意,便是顶薄命的事。
张幼仪与徐志摩的婚姻,无疑是那个年代的不如意。
![](https://img.haomeiwen.com/i6101338/416f0c52c99d511b.png)
她是丈夫眼中的“乡下土包子”
有人评价张幼仪:线条优美、雅爱淡妆、沉默寡言、举止端庄、秀外慧中、性格刚强、很有主见……(注1)。
但是这些优点,在她的丈夫徐志摩的眼里变成了呆板无趣、乏味之极,他嫌弃她是“乡下土包子”,一个浪漫的文人对如她一样的女子,嗤之以鼻,未曾正眼看待。
而,1900年她出生的她,名门望族之后,父亲是当地有名一生,兄长是金融界的佼佼者、政界显赫。所谓门当独对,经过她的兄长做主许配给江南富庶的徐家独子徐志摩。
她嫁入徐家后,随得不到丈夫待见,但是她坚定认为可以感化他,她努力做一名妻子做的事,她帮助徐家理财、料理家务、养育孩子、侍奉公婆,而她那位对她嗤之以鼻的老公,结婚四年只与她在一起呆了四个月,在一起时光徐志摩宁愿自言自语、宁愿与仆人交流也不愿意与她说话,只因为,在他的眼里,她不如林徽因的婉约、陆小曼的绰约,少了妩媚和才气的她,他不愿给予一点点的恩情。
这是一场不均衡的婚姻,她默默承担下来,原本以为这一场婚姻有一点温情,她一点都没有感受到。
她决定成全徐志摩,结束这段不幸的婚姻
徐志摩对她没有一点温情,但是公婆非常疼爱这个儿媳妇,老人认为,两地分居影响了徐志摩和儿媳妇的感情,于是,劝她去欧洲与自己的儿子团聚,或许这样能增进感情。
在英国伦敦学院留学的徐志摩已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他初见林徽因,就惊为天人,认为这就是他的爱情、他的灵魂伴侣。
1920年,张幼仪坐着轮船在大海上漂泊了三个信息,抵达马赛港,日盼夜盼见到自己的夫君,但是,久别重逢没有夫妻的喜悦感。
她回忆到,“我斜倚着尾甲板,不耐烦地等着上岸,然后看到徐志摩站在东张西望的人群中。就在这时候,我的心凉了一大截。……我从没看过他穿西装的样子,可是我晓得那就是他,他的态度,我一眼就看得出来,不会搞错,因为他是那堆接船的人当中唯一露出不想到那儿抱歉的人。”
林徽因断然拒绝了徐志摩的追求,在徐志摩看来,他没有离婚的拒绝的主要原因,他要给自己一个自由之身,只有这样才能配得上林徽因,于是更加坚定离婚的决心。
这时的张幼仪又怀孕了,他逼她把孩子打掉,她不舍得,就哭着与徐志摩央求,“我听说有人又因为打胎死掉了。”
徐志摩冷淡的回复,“还有人因为坐火车死掉的呢,难道你看到人家不坐火车了吗?”
罗家伦在《忆志摩》提到徐志摩为离婚的事发愁,在中国饭馆请教自己的朋友,他们的朋友认真的说,“你单是吵离婚,而不想法把你太太有所安顿,是离不成的”,于是他们商量认为哲学家金岳霖还没有结婚,可以作为安顿张幼仪的下家。隔壁吃饭的金岳霖听到了,也只是当做当做是个笑话。
张幼仪不同意离婚,徐志摩自己走了,把他那个身怀六甲的妻子抛弃在一个人生地疏的沙士顿,她想轻生,可想想肚子里的孩子还是忍住了。
她向二哥求救,去了巴黎,辗转去了柏林,在柏林生下了次子彼得。
试想一个怀孕的女子,独自一人漂泊大半个地球,为了活着、为了生下孩子,只能找到娘家的哥哥,从没有在丈夫得到温情、甚至是物质的支持。
这样的不幸的婚姻,她决定成全徐志摩,遂在巴黎签字离婚,没有纠缠、更没有操劳。
张幼仪回忆,离婚前,徐志摩去了医院看了小彼得,“他始终没有问我怎么养他,他要怎么活下去”。
1922年3月,张幼仪的第一段婚姻就这么结束了。
1925年,三岁的儿子彼得死于腹膜炎。
1926年夏天,她随同八弟张禹九到上海,创国云裳时装公司,这是中国第一家时装公司,那时,民国的女子皆以着云裳衣服为荣。再后来,她临危接盘一家濒临倒闭的银行,凭借人脉关系和能力让这家银行走出了困境,她成为中国近代第一位女银行家。
在徐志摩去世后五十年间,面对外界的猜测,闭口不谈徐志摩,不说自己的悲苦历经、这些不幸的故事,知道临终前才告诉自己的侄孙女,我们才得以了解更多这样的细节。
1953年,答应与中医苏纪之先生结婚,在生命中遇见自己的喜欢的、可以一起过日子的男子,这次平淡而又纯粹的婚姻,她觉得特别的满足。这一年,她五十四岁。
她曾经与丈夫一起去应该康桥、德国柏林故地重游,
1974年,在一起共同生活28年的苏医生去世,她从香港飞往美国与长子徐积锴一家同住,她决定让更多的人了解徐志摩,请身在台湾梁实秋先生编撰《徐志摩全集》,她和儿子一起整理文档、保留的信件从美国邮寄到台湾,台版的《徐志摩全集》就这样诞生了。
1988年1月21日,张幼仪因心脏病突发病逝于纽约的曼哈顿寓所,享年88岁。当时,《纽约时报》刊发了题为《徐志摩原配张幼仪女士在纽约病逝》的专题报道,称她是世间最尊贵的女子。
我们很多人的一生无法落于纸笔,因为过于平庸,而她的人生,用一辈子在成全,恰是成全和励志未倒下,让人们愿意去研究她,了解她,并认可她,也许这就是人生之意义吧。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