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支付日渐收关注,数字货币支付究竟能否成为真正的货币?
区块链支付日渐收关注,数字货币支付究竟能否成为真正的货币?

区块链支付的出现,提出了一系列值得思考的新问题:数字货币究竟能否成为真正的货币?区块链点对点跨境支付的未来究竟如何?以比特币、以太币为代表的数字货币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兴趣。虽然区块链支付目前市场规模不大,但其潜在的优势引起了各国金融科技公司、政府机构的广泛关注。
18年12月EDT(异地通)宣布推出EDT(异地通)区块链跨境支付平台,覆盖全球数十个国家,十多种货币。这意味着基于区块链技术的EDT(异地通)跨境支付平台开始真正推出并投入实际业务的数字货币,开始探寻起区块链技术和通证,为金融机构带来效率提升的各种可能。随后EDT(异地通)方面表示,EDT(异地通)跨境支付平台未来将面向的是消费者。
另外,据Usethebitcoin整理,除了EDT(异地通)跨境支付平台, Facebook、Telegram、Signal等全球各大公司也都正在筹备或已经发行了加密货币以支持区块链支付应用。
传统上,货币被认为主要行使三种职能:价值尺度、交换媒介、价值储藏。如今,人们越来越倾向于认为,货币的核心是信任,是不信任的各方对中间方(货币发行方)的信任,并形成了有关货币的共识。货币本质上是由人类构建的一种社会机制,为信任缺失问题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
而基于区块链的数字货币,其面向的是数据时代的“交易基准共识”的信任发掘。从货币三要素看,数字货币具有成为货币的潜质,而作为一种全新的理念与技术,数字货币及其背后的区块链支付则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创新潜能。
数字货币作为新型的支付形式,对法定货币的挑战日益突出,并对各国货币当局的货币权力带来影响。且在理论上,法定货币被数字货币所取代符合新货币经济学要义。
尽管对各国法定货币产生了潜在威胁,但是,从技术上而言,全面禁止数字货币难以实现,各国更多着眼于交易中的底线监管与投资者保护。三年前,中国人民银行就成立了数字货币研究所,确定了数字货币的发展方向。近期,中国人民银行召开2019年全国货币金银工作会议,要深入推进央行数字货币的研发;日本央行亦在其最新报告中深入探讨了央行数字货币在当前货币体系中可以发挥的作用;而俄罗斯,则在支持的数字货币上押下重注,已处于主权币发行的最后阶段。
从各国权威机构对数字货币态度的转变,我们不难看出,区块链全球支付越来越进入主流视线,而这种现象还在不断蔓延。随着中央军队的进入,区块链支付正在加速取代传统支付方式,借助区块链支付,全球各地的人们能够无边界的进行跨境支付,加速商品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