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酥肉
小酥肉是一种炖菜,我们老家叫“蒸碗”。
县城里,十字路口的一角有个院子,里面有一家饭店,专门卖蒸碗,特别有名。
高三的时候,爸爸经常中午带着妹妹去学校找我,领着我们去吃蒸碗。
有一天中午,我们到了那里,爸爸还在锁车,妹妹就跑去看那家蒸碗店的菜单海报,然后跑过来跟我们说:“咱今天吃小酥肉吧!”
店家用碗夹夹着热气腾腾的小酥肉走过来,放在桌上,香气弥散在不大的包间里,拿起筷子一尝,天啊,怎么会有这么好吃的东西!
小酥肉的制作方法大抵是这样的:肉片裹着面糊炸过,然后装碗,放上配菜和香料,高温大火上蒸笼蒸,关键就是那个火候,必须足够大,那是小酥肉的灵魂。蒸出来的小酥肉香气四溢,我和妹妹都是,一上桌就顾不得烫,心急体验那种入口即化的肉香,就着我们当地特有的“高桩馍馍”,那真是神仙都不换!
有时候,我妈也会一起来,带着在家做好的韭菜饼,吃完后,再带着我去旁边的超市转转,给我买些零食带去学校吃。
不知道去吃了多少回小酥肉,高三就过去了。
如今那家小酥肉店,不,蒸碗店,不知道还在不在,还有没有小酥肉这道菜。这么多年,再也没吃过那样好吃的小酥肉,超级怀念那种味道。
工作以后,开始尝试自己做饭吃,学做的第一道菜就是小酥肉。可是,当我按照菜谱上一步一步做完,突然发现硬件的缺失——没有蒸笼,没有大火,甚至连蒸锅都没有。无奈,先炸后蒸只好变成了先炸后炒。先把青椒炒断生,再放进炸好的小酥肉,炒得差不多的时候,稍微放一点盐和生抽,然后再放点白糖,老抽,出锅前再放上鸡精。这基本上是我做所有炒菜的“标准”步骤,自然而然地用在了料理小酥肉上。
虽然没有按照正确步骤来,但做出来的也没至于不好吃,反而别有一种风味,有红烧的味道。
但我最怀念的,还是县城那家蒸碗店的小酥肉,那是被爸妈爱护、被全家看重的感觉。
这爱护、看重的背后,藏着爸妈深深的愧疚。
记得中考的时候,考试当天早晨,我突然拉肚子了。那时我爸在外地工作,我妈又需要照顾年仅一岁的弟弟,眼看着就到了出发的时间,根本来不及买药,慌乱之中,她只好给我拿了点猪拉肚子时吃的胶囊,期望能有点用。
我吃下猪的拉肚子药后,就一个人去了县城参加考试。那天正好我爷爷有事情去县城,我妈就决定不跟着我去陪考了,让我爷爷办完事去考点找我。
中午,我在学校门口怎么都找不到爷爷,只好自己去吃饭了,回家后才知道是爷爷走错考点了。
妈妈看我病情已经大好,第二天的考试干脆就让我自己去了。
那次考试,我差了八分没有考上我们县城最好的高中。语文成绩只有66分,要知道,我的语文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在县里举行的考试里经常拿第一名,也就是但凡我语文考74分,就能考上了。而语文是第一科,我考语文的时候,正是病得超级难受的时候,一度吐在了书桌下面的地上,以至于监考老师很生气地过来问我还能不能考,不能考的话就出去,别影响其他考生。现在想想,那个老师当真是冷酷无情。
我当然不舍得出去,就跟监考老师说能考,然后发现试卷已经被我吐上了,赶紧擦干继续写。干了的试卷已经有些发皱,再加上悠悠的气味,估计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得分。
不管怎样,落榜了就是落榜了,没有人给你机会重考,只能去复读。
虽然没考上的原因不全在我,只能说运气不太好,但无论怎么说,都不会怪家人,因为即使陪考,也总不能陪我进考场答题,也改变不了什么,怪就怪我偏偏在考试的时候得病吧。可是家人却总觉得亏欠了我,觉得是因为没有精力照顾我,才导致我生病,导致我没发挥好,所以一直心存愧疚。
复读了一年,我学习异常辛苦,还要承受村里部分人的冷嘲热讽,我都不太敢在村里走路,每天上学放学只走那条比较偏远的小路。爸妈看在眼里,也无可奈何,好在第二年我终于如愿以偿地考上了梦想的高中。
高一和高二的时候,爸妈隔段时间就会去学校看我一次,给我送点东西之类的。等升了高三,他们去得更频繁了,尤其是下学期,基本上每周都去两回,给我做好吃的带去,或者带我出去吃饭、买东西,同学们都很羡慕我。
高考的时候,我爸更是全程陪着,甚至中午我在学校的宿舍睡午觉,我爸就在校园的树荫里等着,以至于同学知道了,都指责我太不孝了,但我心里清楚,如果不这样,爸妈心里或许永远过不了这道坎,永远会觉得亏欠我,干脆就让他们陪着,只要我这次一举考上,他们对于中考那件事就会完全释然。
两天很快过去,之后隔了两周就出成绩了,我是我们学校应届生里的状元。因为那年还是估分报志愿,所以出成绩的时候早就报过志愿了,而我的成绩摆在那,自然完全不用担心考不上报的那所学校了,事实也是如此。
爸妈也特别高兴,尤其是我爸,他得意地说:“你看!升学考试,还是得我陪着才灵吧!”
那一刻,我知道爸妈确确实实已经彻底放下了中考的事情,我也轻松了许多。
有时候,坦然享受别人对自己的好,也是一种美德,只要别人能从对你好的过程中得到快乐。尤其,这个“别人”如果是爸妈的时候,更要时刻注意这一点,不能被表面的“孝”与“不孝”蒙蔽了双眼。毕竟,爸妈开心,才是我们追求的终极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