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知道这样做,可能会少奋斗10年
有时候会遇到不知道要写什么的时候,写作要写那些已经践行过的道理,而且对别人有用的东西,在这个过程中还要避免鸡汤。
有哪些东西是自己已经践行过并觉得非常重要的呢?可以分为几个方面。
读书:
001 好的书值得反复读,重复读,多读一百遍都可以。如果是关于技能类的书籍,一定要读完之后就去践行,在实践中思考,在思考中行动。用思考改良行动,用行动锻炼更深入的思考。比如像李笑来老师的《财富自由之路》纸质版的书读了不下4遍,音频至少听了2遍,可还是觉得不够,觉得还是没法彻底把这本书消化掉。还是想要继续读,然后去用。把书里的精华刻在自己的脑子里面,在脑子里面种下这本书,让它的灵魂散发在以后的所思所想所学当中,这虽然有些限制和极端了,但觉得只有这样表述才能表达这本书的重要。
读完这本书几次之后,带来最为直观的改变是,
1、不抱怨,或者是已经非常少非常少的去抱怨。遇到觉得不公的事情,要么行动去改变,要么就就当场养成坚韧性格的养料,结合《原则》来理解,就是在痛苦的时候进行深入的思考。做一个合格的痛苦者!
2、进行深入的思考。在做选择的时候加上“长期”这个维度,再加上“成长”这个维度,其它再添加上必要的条件,长期、成长、必要、正确这几个是做决策的基石。比如留在粤西,长期来看,这是很好的一个机会,因为可以让自己得以更好的成长,因为是在参与一个系统从无到有的过程。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先不管以后这条路是否没落,至少这条路目前可以让自己更好的成长,基于现有的资源,走这条路是成长最快的。
3、反思。这不单是在读书方面,还是生活工作方面都是很重要很重要的习惯。书读到第四遍的时候,已经学会放慢速度,一天就阅读一个概念的文章。慢下来之后,每天空闲的时间,就会想今天阅读的是哪个概念,这个概念可以用在哪些地方,哪些场景?自己之前有没有遇到过这些场景,之前是怎么做的,为什么?现在遇到应该要怎么做?为什么?做的好的人为什么会做得好?做得不好的人为什么做得不好?有哪些刻意练习是必不可少的?它跟什么很像,又有哪些地方不同?
比如 如何得出高质量的选择?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添加必要的条件,就像维纳斯雕像,设计师手里拿的是欧卡姆剃刀,如无必要,勿增实体。每一刀相当于是添加必要的条件,把多余的雕塑去掉,留下的都是不能再剔除的,得出的就是维纳斯雕像,美,完美。在用这个概念的时候,如果添加没必要的条件,就相当于在雕像上还留有多余的雕塑,看起来会显得不协调,在实际中显示出来的效果就是会让你显得无所是从,完全没有了选择。因为很大可能是那两个条件已经是在相互矛盾,这个时候需要一个精准的手术刀:什么更重要,什么最重要?把长期+成长这个维度加上,困难度直降78个百分点。
做的好的人,它的依据标准非常简单,就只有几条简单、准确、必要、清晰的原则。做得不好的人则是因为过于复杂,要考虑的东西非常多,没有做到极致,决策标准含有杂质。每次做决策都要记录下来,待结果反馈后进行复盘,这个闭环的刻意练习不可少 。它跟复盘也像,看起来都是一件事情完整结束后进行的工作,不过反思思考的是思想的结构,而复盘是对事情的内容进行复盘。所以既相似又不同。复盘进行的是这件事情最终呈现的结果是因为哪些事情做对了,哪些事情还可以做得更好。反思是,事情呈现的结果,它的逻辑是什么,这个逻辑是怎么来的,它建立在哪些基石上面,这个基石为什么可以成立,是建立在哪些基石上面,最终遵循到底层的第一性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