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出好角色?

2022-05-12  本文已影响0人  李思服

我认为经典角色的标准。众所周知,各国文学史源远流长,文学奖项也不计其数,诺贝尔奖、茅盾奖、龚古尔奖、普利策文学奖、芥川奖、谷崎奖、费米娜奖…这些得主名字都让人眼花缭乱,更别提有些巨匠已然凌空于这些奖项之上,古往今来,经典角色是成千上万,在我看来,文学归纳的基础是研究历史并做数据统计,文学研究的依据是社会学、精神分析学、心理学、哲学,而文学的目的是帮助读者认识自己。既然如此,好的角色至少要有三个特点:

特点一,见角色如见作者。故事是一种感性表达,感性的来源是生活中的某些事情调动了作者的情绪,角色代替作者完成了这种情绪驱使下会做的事情,如果读者能通过角色言行举止看到作者,这个角色就是生动的、有意义的。

特点二,角色应有其本色。虽然角色应该作为作者的镜像,但是角色又不能纯粹是傀儡,否则就会给读者一种再看皮影戏的感觉。角色的本色是独立于作者的,是属于他自己的性格,他不是作者的传声筒、唱片机、样板戏…比如《红与黑》的人物失败是像于连那样善于钻营的精英,竟在大难临头之际不肯逢场作戏;又比如《飘》的角色成功是郝思嘉自始至终都不畏困难、自我振奋的态势,你看最后一页犹如看第一页那样意犹未尽…角色一旦失去其本色,就像那一瞬间被作者附身了一样——换了个人。在我看来,日本作家和法国作家没有哪一个突然像换了个人一样行事,他们的一切结果,都可以早几年、早几十年就看出预兆。因此越是符合心理学,甚至神经症人格描述的角色,本色就越鲜亮,形象就越深刻饱满。

特点三,兼具识别度和原创性。不管是俄狄浦斯式、西西弗斯式、坦塔罗斯式等等悲剧情节,还是卡拉马佐夫式、堂吉诃德式、包法利式等等个性角色,好的角色应该有较强的识别度,在新场景里的演绎也要有新形象,就像法国莫奈、荷兰伦勃朗、日本北斋他们画的苹果,既能一看看出来这是“苹果”,又能一眼看出来这出自谁之手。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