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眼、探花是怎么得名的?
高中同学聚会,来的人不太多,女同学互相之间都还熟悉,男生基本上是陌路人了。但教我们数学的周老师到场了,聚会就有了意义。
父母在我们就还是孩子,老师在我们就还不算老。
呵呵,虽然座中都是退休、待退休的人了。
回家打了几个卡,三个唐诗群,宋词二班、诗经一班,唐诗很容易,宋词二班是在背姜夔的词,诗经一班是在背《小雅》。这次下了很大的决心要跟上,刚过去的一周又没时间打卡,今天抓紧最后的时间背一背追一追吧!
这不,刚刚背完《小雅·皇皇者华》,清水一滴班长就布置了新作业《小雅·常棣》,有点长,明天再背吧!
打完卡静下心来读书,读的是关于科举的书。
有一次,我问小朋友:“你们知道榜眼是什么?探花是什么?”小朋友认真回答:“科举考试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只有一个小朋友问:“为什么第二名要叫榜眼?为什么第三名要叫探花?”
我一时语塞,说这个问题我需要查查再告诉你。
今晚读《中国历代榜眼》《中国历代探花》,好像找到了答案。
状元很好理解,金榜上的第一名嘛!那么,榜眼就是金榜上的“眼”,金榜之眼睛,多么重要啊!
榜眼这个称呼是从北宋才开始有的,有趣的是,宋人认为既然是眼睛嘛,那就应该是成双成对的,所以,宋朝榜首之下的第二第三名都是榜眼。到北宋晚期才把第三名称为探花,从而让榜眼成为第二名的专属。
“探花”一词是怎么来的呢?《中国历代探花》的编者张荫堂老师认为,“探花”一词创始于唐朝。
唐代进士及第后会有雁塔题名、杏林探花宴等庆祝活动。这个探花宴是真探花,事先在此榜进士中选择最年轻且英俊的两人为探花使,让他俩遍游名园、采摘鲜花,然后在琼林苑赋诗,并用鲜花迎接状元。
可见,唐时的探花,是指同榜进士中的两位年轻探花郎。
北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江西黄彦正为进士第三人,他的六兄弟中有三兄弟荣登同榜进士。宋徽宗特地赋诗一首:“黄河曾见几番清,未见人间有此荣。千里朱旗迎五马,一门黄榜占三名。魁星昨夜朝金阙,皂盖今朝拥玉京。胜似状元和榜眼,探花皆是弟和兄。”
从此,探花就专指进士第三了?
当然,只是一说罢了,不一定真。
不管怎么起源的,最迟到南宋乾道二年(1166),“探花”作为进士第三人的代称,已经得到普遍的认可与应用。
状元、榜眼和探花一起,统称“三鼎甲”,如鼎之三足,撑起了科举考试这一选才大鼎。
据说,“鼎甲”这个词是元顺帝首先提出来的呢!
不过,张荫堂老师说他翻遍资料,发现“探花”的记载大多出现在古人的随笔、记闻、杂记以及戏曲、笔记小说中,在朝廷的正式行文特别是科举放榜中并未使用过。
他说他翻遍二十五史及登科放榜的记载,没见到有对某某人是探花的表述,而只称第三人及第、进士第三、廷试第三、殿试第三、一甲第三人等。
也就是说,榜眼、探花在科举名录中并未真正使用过。
有一个知识点让我眼前一亮,说北宋太平兴国八年(983),殿试后开始分三甲,淳化三年(992年)起分五甲。第一甲共三名,开始时都可以称为状元。后来演变为第一名称状元,第二三名称榜眼。
会不会992年前,科举前三名都可以称状元?我们张家港河阳山的陆器,我严重怀疑就是进了前三,却不是第一,也可以称状元吧?
因为考证陆器为状元的证据,只是在河阳山挖出一个墓,墓碑上有“陆器状元小妾”字样,还有一本地方小志上写有状元陆器。
可是,各种中国状元名录上,那一年的状元明明是李从实,干脆利落,陆器排不上。
其实苏州状元多多,在全国遥遥领先,这种存疑的状元还是不要抢的好,没必要。
五十多位苏州状元中,只有半数经常被人提起,很多状元名字苏州人都是陌生的,榜眼、探花就更排不上号了。
今晚关注一下苏州榜眼和苏州探花,发现一个奇怪现象,苏州状元有51位吧?按说榜眼和探花也应该各自跟状元数差不多,事实上却是少得多。
李嘉球老师的统计是苏州榜眼有12位,苏州探花有19位,加起来也只有31位,远远低于苏州状元数。
状元产生的程序,一般是主考官员排出名次后,将前十名的试卷呈给皇帝,皇帝在这十名佼佼者中点出一二三名来。
也许,皇帝对苏州总是青眼相加,看见苏州举子名列前茅,就点了?
有些状元的产生都会有故事传出来,比如1781年钱𣘼的状元,是乾隆见钱棨前面已经是连中两元了,说本朝也应该出个“三元”啦,就点了他,然后自己带头赋诗,群臣和诗。
也有些状元得来糊里糊涂的,比如1667年的状元缪彤,他会试第36名,怎么也想不到殿试会夺魁。糊里糊涂得了状元之后,也没人透露一点点夺魁秘闻。
有人说那些夺魁故事肯定是主考官嘴快透露的吧?我猜还是皇帝嘴快说了就说了,皇帝不说,大臣可能也不敢说?
苏州探花中最知名的是王鏊,唐寅称他“天下文章第一,山中宰相无双。”,苏州榜眼最出名的大概是冯桂芬,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家、散文家。
明天要去东山走读,睡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