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错过了双星伴月

昨天浏览网页时,一张照片吸引了我,叫双星拱月。就是一弯钩月,上下有两颗星相伴,这两颗星几乎成一条直线,也特别亮。加上江南特有的拱桥作为背景,一烘托特别有韵味,很美!
这双星伴月的实景,我也确实看到了,只不过当时没有特别在意。下班回来,大概六点左右,过十字路口时,停了下,稍一抬头,便看到双星伴月这一幕,它们清晰地镶嵌在湛蓝的天穹里。
这几日天公作美,还晴得像个样,空气能见度高,所以看到的景象比较真切。
当时还闪念出,曾看到一博友写的一首诗,叫孤星伴月什么的,似乎写得很凄美很婉约。未想还来了个双星伴月,倒挺有意思的。不过,忙了一整天,很累,也没心思仔细去想,更无多少欣赏之意。
现在才知道,我错过了一大奇异的天文美景!
看到人家晒出来的摄影照片和附上的文字介绍,才觉得真不错。拍摄地点在宁波西城千年古桥——望春桥附近。如钩新月,两颗星隔月遥遥相望,含情脉脉,就像一对失散的恋人似的,看它们于心不忍。上面灿亮一点的是金星,下面稍暗的是木星。上下几乎形成一条直线,好似月亮挑起了两颗星星。
这样的星月奇遇是非常难得的,入诗入画,皆为上品。好在人家把这罕见的天文奇景给定格下来了。
同样是景,人家欣赏,捕捉,美也就定格了,瞬间成为永恒!我呢,没怎么放在心上,至少没正而八经地欣赏它,也就不存在美的定格。这印证某个大师说的话,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记得曾有一次与几个同事出游,来到一个峡谷边上的景处,牌子上写着“龙眼”两字。一同事拿着相机就拍,我说,这又有什么景致?哪来个龙眼?看不出呀。
随即他指着那股泉眼,比划着,这是不是龙身那是不是龙须,经他一说,再好好端详还真有点神似,像那么回事。他说了句,有些东西是要用心品的,才能出来,观景有时还要点想象的。
想不起来,这位平素给人粗枝大叶感觉的家伙,却也能说出哲理的话。现在想想,这话讲得还真不赖,有生活智慧!美是要靠人去发现,去欣赏,靠品咂才出来的。不然也就无所谓美了。
明代心派理学家王守仁曾一次与朋友出游,友人指着岩中花树问道:“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王回答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他主张,心外无物。我以为,若观景者心中无景,哪来景致?
同样景物,先入到心处,你才会用正眼瞧它;你用心看了,才能欣赏出它的美处。就像上面的龙眼和双星伴月一样,在此,不起眼一般般;在彼,却是难得盛景。区别在于,是否真正用心欣赏它、品味它。
枯盆里的一丛嫩绿,常人不觉得怎样,但带给育花人的就是希望;石头缝里的爬虫,成人可能瞧都不瞧,但孩子看到就觉得神奇;两根并立生长的树,庸人眼里或许只是个树,可诗人眼里就是首温婉缱绻的情诗;天上的星星,我们可能见惯习已为常了,可它们又寄托了多少欣赏它们的人的梦想和怀思 ……

无论天地山川,日月星辰,还是草木虫鱼,飞禽走兽,都有其自在的美好之处,不过,这些美处只钟情于有心人、留意者。相反,对它们视而不见、熟视无睹者来说,谈不上还有什么值得心神流连和品咂的地方。
对大自然的美来讲,用心欣赏是需要的;对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不也如此吗?
因天生禀赋和后天修为的不同,人难免存在差别。十个手指有长短。你有你的长处,我有我的优势。用心看人家闪光点,对人家的精彩持真诚欣赏的态度,也许会发现生活处处有景致。
说到欣赏别人的好处,让我想起一则苏轼的故事——
苏轼和佛印是好朋友,两人经常一起参禅、打坐。苏轼有时喜欢占佛印的便宜,回家就喜欢跟苏小妹说。
一天,两人又在一起打坐。
苏轼问:你看看我像什么?
佛印说:我看你像尊佛。
苏轼听后大笑,对佛印说:你知道我看你坐在那儿像什么?就活像一坨牛粪。
苏轼回家就在苏小妹面前炫耀这件事。
苏小妹冷笑一下对哥哥说,就你这个悟性还参禅呢,你知道参禅的人最讲究的是什么?是见心见性,你心中有眼中就有。佛印说看你像尊佛,那说明他心中有尊佛;你说佛印像牛粪,想想你心里有什么!
这里的见心见性,心有眼有,这是佛家思想。心中有佛自有佛,心有山水自有山水。在这里佛印对万物是持真诚欣赏态度,所以他是佛,而大才子苏轼却稍逊一筹,修为不够。
当然这故事只能作为趣事逸闻,不能当真。苏小妹只是杜撰出来的人物,北师大康震教授就是这么说的。上面的佛与牛粪的故事也是人家给捏造的。
故事假的,不过佛理在。见心见性心有目在的禅意与王守仁的心外无物是相通的,都属唯心这一支。
成为大师或佛,或许是奢谈。但拥有一个欣赏对方的心态,并给真诚的赞美,这是可以做到的。我想,只要不影响国计民生或是社会和谐,只要不牵涉到大是大非的事情,何必吝啬自己的欣赏眼光,何必吝啬自己的赞语?予人玫瑰,手留余香,悦人娱己,何乐而不为?
若有欣赏,自有精彩在!若有精彩,不妨将欣赏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