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故事品评鉴赏故事

读《古文观止》增长人生智慧之《臧哀伯谏纳郜鼎》从古代祭祀形式看国

2021-05-26  本文已影响0人  财富春秋

我们学习古文,尤其是学习经典著作,不能只停留在对文章字词的理解,更不能只停留在课堂上。我们要学会深入思考,挖掘古人的智慧,学会用古人的智慧来指导我们的生活。

上一节我们通过对古文观止的学习,了解到了关于《左传》的知识以及郜鼎的来历。同时也弄清楚了一向以“纯孝”闻名天下的颍考叔为什么遭人暗算,死于非命。由此也领悟到了做人的根本。

本节我们仍然通过《臧哀伯谏纳郜鼎》这篇历史故事,来学习一下中国古代祭祀形式与国家兴衰的关系。

为什么说从祭祀形式能看出一个国家的兴衰?因为祭祀活动是古代社会最隆重的一种活动。人们通过举行祭祀活动来表达对天地和祖先的信仰。所以每逢重要节气,国家君王就会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这种隆重的仪式表达了君王祈求人神沟通,并通过祭祀用的祭品来表达一年来国家治理的成效。本文中臧哀伯劝谏鲁桓公不应该把郜鼎放在太庙。讲到作为仁君因该讲求仁德。要做到“粢食不凿”。 粢食不凿是指用于祭祀的米不应该研磨太细。

那么,作为祭祀用的米与国家治理好坏有什么关联?这就要对我国古代礼法进行深入研究。《古文观止》中连续几篇文章都表达了祭祀的重要性。例如:《曹刿论战》中提到公曰:“牺牲玉帛 ,弗敢加也,必以信。”以及《季梁谏追楚师》中,季梁劝阻随侯时说:“臣闻小之能敌大也,小道大淫。所谓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上思利民,忠也;祝史正辞 ,信也。今民馁而君逞欲,祝史矫举以祭,臣不知其可也。”

前者,《曹刿论战》中,鲁庄公为了在曹刿面前展示自己作为鲁国国君,治理国家一直以“诚信”为本,特意强调了在祭祀时,面对祖先和神灵,祭品不敢有一点儿夸大。因为在当时社会,人们将祭祀行为看得非常重,国家治理成什么样,祭品的规格就应该是什么样。祭品能够真实表达人民的生活状况,祭品的丰盛与否表达了国家治理的好坏。能够真实使用祭品祭祀是一个国君德行的体现。一个有德行的国君,一定能得到神灵的庇护。同时,有诚信的国君一定会积极进取并得到人民的拥护。这样的国君才能把国家治理好。相反,如果天下百姓缺衣少食,祭祀用的祭品却非常丰盛,这是国君在有意欺瞒祖先和神灵,是不吉祥的象征。这种缺乏诚信的国君不可能把国家治理好。

后者,在《季梁谏追楚师》中,季梁劝阻随侯时也提到国君祭祀应该真诚。他说:“我听说一个相对弱小的国家能够战胜较为强大的国家,在于小国得道而大国乱政。所谓道,就是国君能够忠于人民就是忠,祭祀真诚祭品不欺瞒就是信。如果国君放纵私欲,在祭祀时向神灵及祖先虚报功劳,是不吉祥的。”可见,古人对祭祀用的祭品非常看重。

以上几篇文章都提到了国君在面对神灵时,祭祀要真实不能欺瞒。国家治理成什么样,祭品就应该时什么样子。由于过去人们相信神灵的存在,所以每个国君都希望得到神灵的庇护和认可。努力治理国家,让人们丰衣足食,是国君能够使用丰盛祭品来展示自己功绩唯一途径。所以,通过祭祀形式就能够看到一个国家的兴衰。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