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信息管理的角度看机枪的创新

2020-05-28  本文已影响0人  孤岛屿尘

                           从信息管理的角度看机枪的创新

《魅力纪录:机枪》这部纪录片主要讲述了,自克里米亚战争后,机枪的问世改变了人类近千年的作战形态。从大清帝国的“格林快炮”到马克沁重机枪,从捷克的ZB26轻机枪到德国的MG42通用机枪,从越南战场上美国大兵手中的MG60,再到我国独立研发的88式通用机枪。科技的进步、战术的演变都为机枪的发展提供了众多的可能,而本文将试从信息管理与获取的角度浅谈机枪创新的动力。

从1861年美国南北战争时期起,人类都在试图提高武器的射速和密度,以增强军队的战斗力。从速射武器的鼻祖——“三十六管车轮桶”将三十六个单桶安装在铁制车轮上,再将车轮水平置于支架,作战时将桶内装好弹丸和火药,转动车轮依次发射,再到1858年克里米亚战争中欧洲军队通过增加枪手数量来提升火力密度,都可以看出人类在寻求提升武器射速的道路上求索,因此在这样的信息环境中,理查德·加特林嗅到了商机,因此世界上第一款成功的多管式机枪“加特林机枪”就此诞生,它简化了枪弹装填和发射的过程,同时创造性地将6根枪管并列安装在一个旋转圆筒上,通过转动手柄各枪管依次完成装弹、射击、退弹等动作,较完美地解决了持续发射的问题。即使加特林机枪拥有每分钟两百发的惊人射速,但还是卖不出去,是由于当时军官认为进攻步兵的火力不过是决战的前奏,取胜仍要靠刺刀和肉搏,这样的步兵大无畏精神充斥的社会信息氛围,致使了加特林机枪的滞销。

而在加特林机枪在投入使用之后,军队发现这种机枪需要人力来完成循环射击的各个动作,可靠性很差,使用起来费力笨重,亟须改进,因而研究“方便单人”操作机枪的任务也提上了日程,社会各界都在获取到这样的信息后进行研发,而借助后坐力,凭借火药气体压力,让开锁退壳、送弹、重新闭锁等一系列动作自动完成,提升了火药密度的“马克沁机枪”也在此时期诞生。19世纪末,随着马克沁机枪在欧洲的一系列巡展,自动机枪的研发在武器研究领域开始兴起,使武器专家都在致力于研究自动机枪,但因为马克沁机枪申请了水冷专利,致使了特有信息的垄断,因此只能面向其他技术发展,所以利用空气进行自然冷却的霍奇基斯气冷式重机枪也因此诞生。

以马克沁重机枪为首的自动武器的出现,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从拿破仑时代曾经使用过的战术全失去了作用,延续几百年的步兵战术被彻底打破,士兵们冲锋时迎面而来的不再是敌人,而是暴雨般的机枪弹,也体现了社会信息系统和人们思维方式的更迭变化。

在研究自动武器的氛围下,又诞生了一种可抵肩、适合单兵使用的刘易斯机枪,在20世纪初中立的美国人对新式武器的发明总是非常漠然,对军方态度也是未置可否,但在战争阴云笼罩下的欧洲,却广受欢迎,这也体现了信息具有相应的使用价值,信息的价值大小是相对的,即信息的传播效果是针对不同对象而言的。而由于这是世界上第一种较成功的轻型机枪,且表现良好,因此重量在10kg下的轻型便捷机枪的研发也引起了军方的关注。从大正十一式机枪,到捷克ZB26式机枪,再到MG42通用机枪,都体现了人们在寻求一种重量轻、威力猛、工艺简单、火力持续的武器。

从机枪的演变历程可以看出,每一代机枪的诞生都有其相对的社会背景与社会条件,都是该时代武器发展与作战思想的直接体现,可以看出随着时代的更迭以及全球性战争的爆发,人们对武器特别是作为作战主力的机枪的要求逐渐提高,同时随着信息获取渠道的拓展,武器更迭的速度也逐渐加快,也说明了机枪的创新与发展与信息的发展也有着紧密联系。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