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太保练习

20220424(24/30)摄影与自我发现

2022-04-24  本文已影响0人  张凯峰

拿起相机去拍照,是一个特别简单的动作。现在手机的能力惊人,惊人到我们都被那些出众的参数吸引,并引以为傲,但失去了关于如何驾驭这些能力的思考。嗯,这是消费主义的陷阱,不过有点扯远了。

我是想说,摄影这件事,在很多方面都跟自我发现有关系。简单说几个。

先说器材。很多忠于摄影的人,都会建议一机一镜,镜头最好还是定焦的。这样在身处现场的时候,可依赖的只有手上这点家伙是。这样,注意力不得不从设备上挪开,眼睛开始更多去观察,眼睛连着内心。一些中意的瞬间才会更容易入眼。这也是为什么我个人比较排斥用数码相机,那简直是在手里活蹦乱跳的惊鸟,驾驭不得。反倒是全手动的胶片机,只有简单的参数,约束了自己。遵守了某种自律性。这就也说得通,为什么器材党总是在追逐新的参数,以及网络上众多评测家却没什么吸引人的作品。

有个不一定恰当的类比,约束下才会有创新。创不创新不一定,但约束倒是可以让人更专注做事情是真的。由此及彼,对于好的照片,清晰度到底是不是必需的呢。我说的是高像素这件事情。

然后是拍什么。佛语说相由心生。同样的场景,同样的器材,不同的人看过去,拍下来的东西却一定不同。这是由拍照的人眼睛和内心决定的。拍肖像,拍的到底是对象本人,还是摄影师自己。我一直有想这个问题。如果摄影师几年来一直在拍同一个对象,也会发现随着时间变化,照片里的对象也会发现变化。以前是正面环境照片多一些,现在可能局部细节更多。以前是糖水片的风格,现在更多捕捉了面部表情和手势。摄影师对人之为人的移情和敬畏心可能因此就更多了一些。

再比如,有不少人在疫情期间,居家隔离,不得不开始转而拍摄邻居的肖像,家人,家里的物品,以及帮助隔离的物资。借此发掘那些曾经无视的自我感受,以证实某种时间感,给时间留下印记,自己也得到某种疗愈。这些都是心境的体现。而心境就是自我的一种投射。

最后是我在Joel Meyerowitz的书里看到,他在编辑自己过往的照片时发现,偶尔有自己拍下的花的照片出现。一个人站在花墙面前的,两个人捧着花从街头走过的,玻璃幕墙上映出的绚烂花景。拍照片几十年的他一时没反应过来,这是一种巧合,还是某种自我意识的暗示。他开始尝试更有意识地主动去拍摄一切涉及到花的场景,直到他为自己摘选出几百张有花的照片,做出一本画册。他才更清楚认识了自己的某一部分,也许是时过境迁,心中对于美好有一种渴望,或者别的什么。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