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打卡76:环游世界——从语言看中国对东亚的影响

2023-04-01  本文已影响0人  若可的读书笔记本

阅读时间:2023年4月1日

阅读方式:微信读书

阅读书目:《枪炮病菌与钢铁》

阅读范围: 第16章《中国——东亚之光》

这一章主要讲的是中国对于东亚文化上的影响。以外国人的视角看中国,我十分有兴趣(会在文末进行一些感受的分享)这次的角度是以汉语言的传播行分析,又为我增加了新的思考的的角度。

作者首先给出观点,中国无论是z治,文化,语言都具有整体性。不同于美国或俄罗斯是民族大熔炉。

作为土生土长的本国人,我当然比作者更清楚,其实我们也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只不过我们56个民族更加的团结和睦。

在人种上作者从遗传学的角度提出,虽然大部分中国人都归于蒙古人种,但是北方的华人与尼泊尔人更为接近,华南人与越南和菲律宾人比较接近。

从日常的观察来看,确实如此,我们可以很容易分辨南北方人的差别。我身边的一些南方人,特别是少数民族的朋友,总会带着一些异域混血的特征。

作者提出疑问:南北方的环境遗传差异如此明显,中国人语言与文化的一致与一贯是怎样维持的?

作者提出虽然中国存在8大主要语言。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其他面积不足中国1/10的西欧国家,那里存在着约40种语言。中国是如何将语言进行“统一”,并影响到其他东亚国家(韩语日语中都有中文的痕迹)的呢?

作者说在中国分布范围最大的是汉语(汉藏语系),其他零散分布的有苗瑶语族,南亚语系(越南话,高棉语等)和壮侗语族(包括泰语,老挝语等)。

这些语言存在“飞地”的特点,就是除了当地的一小群人外,周围是使用其他语言的人。并不存在成片使用,连续传播的特点。

确实作为北方人,我也听不懂闽南话和粤语。但是成都话,南京话这些和北方话很像的就能听懂。记得历史书介绍过,这些地区的人就是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被迫迁移到南方的南宋和南明人。

作者也给出了类似观点,由于其他语言的种族入侵使他们的地盘缩小,因此放弃了原有的语言。

作者认为语言替代的过程涉及战争,谋杀,传染病移民直接或间接的杀死土著或使残留的土著,不得不采用新出现的优势语言。

以中国为例,它是世界上最早启动食物生产的地区之一。古代的中国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技术发明输出国,它输出过纸张,罗盘,独轮车和火药。

中国很早就建立了城市和国家,阶层分化明显。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全国奠定了中华一统的模式。虽然也有“华夷”之别,但少数民族统治期间,也会主动被同化主动学习中原的文化。因此他们的语言也逐渐汉化。

我们的文字始终保持地域上的统一,虽然也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的演变。但是同一时期内说着官话和当地方言的人们,还是可以通过书写的方式相互交流的。我们的文字史料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多年的夏朝。文化和历史通过文字得以保存和传承从未间断,这是区别于其他国家的历史,值得我们骄傲的地方。

我为什么喜欢,“以外国人的视角看中国”这类题材

之前我也读过《红星照耀中国》《鱼翅与花椒》这类外国人写中国的书籍。读这类书的感觉就像“自己照镜子”和“看别人拍自己的照片”的差别一样。

我们都想展示出最好的形象, 所以在自我评价时,会自动屏蔽或夸大一些事情造成失真。同样的在记载自己的历史时,我们总会无意的掺杂一些感情。而从他人的角度来看,可能会更加客观,虽然有时会觉得缺乏深度,但清奇的角度也会获得更多的收获。

所以我也推荐大家放弃成见,从不同的角度了解自己和身边熟悉的事物。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