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碑拿下11亿美元融资,O2O铁王座到底谁来坐?
一出生就是高富帅的口碑把幸运延续到了2017年初。刚开年,口碑就拿到了11亿美元融资,成为线上对线下(O2O)领域首家拿到融资的独角兽。
口碑是由阿里巴巴集团与蚂蚁金服集团共同出资设立的本地生活服务O2O平台,致力于用互联网的产品、技术与数据帮助线下商家做生意。成立仅一年半,已经有超过150万的线下商家入驻口碑,日常的单日交易笔数超过1500万笔/天,超过了美团点评。
人口红利消失,线下市场的潜力亟待挖掘,在互联网下半场的判断之下,互联网企业都把纵深服务线下作为重要发展方向。口碑CEO范驰认为,线下商业将进入信息化、互联网化和数据化的新阶段。他表示,O2O的核心在线下,口碑应该甘当配角,去帮助线下行业提升效率、创造价值。线下商业也正在发生“以人为中心”的理念转变,这个过程中,需要互联网帮助他们实现信息化、互联网化和数据化。
口碑的核心模式是放弃团购,服务并赋能商家,建立以消费者为中心的营销服务链条。依托阿里系的天然优势,口碑的“支付即会员,内容即流量”解决方案,试图帮助线下商家经营与管理线下流量,以解决营销、经营与管理的痛点。与此同时,口碑开放平台的模式集结了第三方服务商、系统开发商(ISV)的能量,可以给商家提供定制化的服务。
这套完全不同于团购的高效率玩法,也许正是口碑吸引投资者的地方。毕竟,烧钱的O2O太多了,但烧钱烧不出平台的核心竞争力。
11亿美元融资怎么用?
预计到2017年,中国本地服务市场规模可达7.28万亿元(约合1万亿美元),本地服务用户将增长29%至4亿。包括马云在内的阿里巴巴高管都表示,涉足电子商务之外的O2O市场很重要。
据悉,拿到12亿美元新融资的口碑会把钱用在三个方面:第一是扩大规模。2017年,要把口碑覆盖的城市要从120个扩大到160—180个,包括这些主要城市周边的一些附带小城市也覆盖;第二个是完善生态的布局,基于口碑开放平台,让更多的合作伙伴跟口碑一起提供给商户更好的服务,甚至包括口碑投资的一些公司。第三个继续深化数据产品的研发,比如,发现身边的好店,通过对数据去研究用户并进行智能推荐。
根据口碑最新披露的数据,口碑的日交易笔数已经超过1500万笔,入驻商户数量超过150万。在2016年双十二中,口碑也成为主力,拉动了全球超1.1亿消费者参与。
在2016年整个互联网纷纷宣布进入下半场的当口,进入2017年的口碑显然开年大吉。但是一向有人欢喜有人愁。口碑拿到融资,对支付宝、蚂蚁金服和阿里巴巴而言都是大喜事。而对百度和腾讯,尤其是被寄望颠覆BAT的美团点评而言,恐怕更不是什么好消息。从口碑的成立背景可以看出,口碑是阿里巴巴与百度和腾讯争夺本地服务市场的公司,其运营资金主要来自阿里巴巴及其金融关联公司蚂蚁金服的投资。而新拿到的外部投资可能将会让口碑变得更加独立,从而最终成为独立实体并上市。
O2O的铁王座谁来坐?
很多人把美团点评看作是BAT之外的第四极,相对于生长于线上的BAT而言,美团点评被认为线上与线下结合的O2O领域的代表选手。但重线下的模式让美团点评的业务线拉得过长,团购起家的美团点评因为长期补贴形成的巨大亏损仍是摆脱不了的痛点。
2016年以来,美团点评一直在努力收缩业务,2016年7月底的餐饮平台架构调整,标志美团点评开始去团购化,深耕线下的战略。这一战略比成立就选择深度服务商户的口碑晚了近1年。另一方面,虽然与大众点评完成了合并,但在饿了么、百度糯米等竞争对手的压力下,美团点评仍不能像滴滴那样大幅减少用户补贴。以至于在各项业务都捉襟见肘的局势下,有大量传言表示,美团点评的估值已从合并之时的180亿美元下滑到110亿美元。
拿到新融资的口碑与美团点评相比,优势还在于:国际化有支付宝打头阵,趟平道路;到店业务起步早,没有上市和再融资压力;集中精力主攻到店,饿了么主攻到家,强强联合融合线下各种场景。美团点评单打独斗,融资压力、上市压力,同时多线作战,显然已经处于疲于应战的状态,即便王兴高瞻远瞩,也很难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落实策略。除了需要钱,美团点评最需要的就是时间,而资本和时间一向都不宽容。
2017年互联网行业的基调恐怕还是不容乐观,互联网界的大佬们都神经紧绷,在中国互联网市场形成两个大牌局。
巨头博弈层面:腾讯在已经建立起了“微信+QQ+游戏+支付”的完整闭环,并向线下支付场景延伸,着力开放平台,扶植新风口;百度则在搜索的基础上,主攻人工智能,大幅度架构调整;阿里则在“电商+互联网金融”的生态下向文化娱乐和线下消费延伸,而口碑正是阿里生态深入线下的最佳接口。
独角兽突围层面:今日头条、美团点评和滴滴出行跃跃欲试,试图颠覆BAT,而从阿里生长出来的口碑因为其身份的特殊性很可能会打破两个牌局的平衡。这种发展趋势下,口碑也许会取代美团点评,成为O2O领域的最大独角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