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在路上青春故事

旅行那点事儿

2017-10-02  本文已影响27人  杭白817

离开北京已经有两个月了,现在开学也有一个月了,回想起两个月前的心情,有一种恍如一梦的感觉,那些路上的风景,踏过的土地,遇到的人们,依旧鲜活地出现在脑海中,时不时地影响着自己。

特别是恰逢国庆,搭乘在人山人海的地铁站上,前一秒还在秩序井然,车门一开就原形毕露,这让我回想起了在去长城的那个上午,我在S2号车厢外目瞪口呆的样子……然后思绪一发不可收拾。

重庆地铁站

两个月前。

窗外的风景在变化,我托着腮看着。从重庆北上到北京的火车,窗外的风景体现地域的差异,以前地理课上的农业案例、工业案例一览无余。

果然,读万卷书,也要行万里路。

虽然,有点迟了……

但幸在仍带着一份探寻的心,去寻找教科书上的大漠孤烟,烽火战台,宫殿兰轩,亭台楼阁,长城遗址……去寻觅火车上的人情冷暖,列车上的萍水相逢,机场上的行道匆匆。

在北京的半个月,我半带着目的,半带着随意,将能提得起来的大景点都走完了,一个人。

一个人的旅行,说得潇洒,但其实也需要很多条件,其中最大的条件是你的性子里要有随意的因子,要有敢闯敢拼的大气,有遇事要冷静思考的能力,有多带个心眼的细心……

当然,还有很多条件,比如说钱~吃,住,用……都需要钱,但偏偏我就是没钱,还死不愿意向父母开口,带上自己的那点积蓄,真的说走就走。当然,我的前提是我有住的地方,不用花钱,吃饭也不愁。

我不知道旅行对于别人来说是什么意义,是百忙之中的休闲惬意?是单纯地想多看看外面世界,还是不愿意闲着浪费生命……

我的旅行,目的性有点强,志在寻找。寻找记忆中的所有人、景、物……这些所谓的记忆是名家大作和教材告诉我的,是影视作品描述的,但不是我亲眼看见的,我不想让不了解的东西打动自己,然后一无所知,人云亦云……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的躬行从帝都开始。

我的旅行,随意性也很强,我总是在提上背包的前一个晚上,翻翻我随身带的书,用笔头敲敲脑袋,看看地图,然后,圈一个我听过的但没有了解过的景点,就这么愉快地决定了,就是它!手机掏出来,路线规划好,简介查一查,学生证公交卡放好,第二天起床,说走就走。

像我这样的背包客,通常称为散客。包里除了必备的防暑霜,充电宝,雨伞,水杯,我还带着一本书,一支笔,就想着如果遇到哪个知名的大佬,一定跑上去求签名~当然,像我这样天真的想法,结果可想而知。但我喜欢这种未知的期待~

去过一些地方,看到很多旅行团。其中有些导游在拼命地巴拉巴拉讲,大多数游客都在各干各的,几乎没有人理导游,那些游客都在各自摆拍,拥挤,左一个塑料包装,右一个水瓶地掉……我在一旁听着,心里默默地为导游竖起了大拇指,这心理素质没谁了。

我起初以为是导游讲得太无聊,或者晦涩难懂,高深莫测,平头百姓听不懂,于是就提起耳朵听了一会儿,嘿!不是啊,声音虽不算优美,但吐字清晰,表达流畅,故事也讲得绘声绘色啊!怎么会这样?正在我疑问不得解时,我扫了一下这个团的所有人,大多都是中年夫妇和七八岁小孩……好吧,我好像知道什么了。

不是所有年龄段的人都喜欢历史味道浓重的故事,不同的人,旅游的目的也都万万千千,尤其是一些尚未明是非的孩子,他们的眼睛里还没有国仇家恨,对于他们,只有玩乐,而他们的父母,他们懂得国仇家恨,却也懂得抓住眼前的现实,孩子吵着要去买这买那,看这看那,他们没有理由拒绝。

这是一种情况,还遇到过另一种场面。

这个团的人,年龄跨度还蛮大,有老年人,青壮年,青少年……简单来说,就是祖孙三代的年龄段都在。这个团的导游是个女的(上一个团是男的),音色一般,音量不大,带着“小蜜蜂”在讲解着,但是几乎所有的游客都在听她讲,我混在其中,跟了一路,发现女导游提的一些问题,游客中的小孩子们都踊跃回答。

我记得我们在定陵外面的树茵下乘凉时,导游给我们简要讲了万历的一生,讲完后问说“有谁知道万历执政多少年啊?万历的原名是什么啊?”正在我苦思冥想的时候,一个小孩举手回答了。

答案当然正确。这没什么奇怪的,让我惊奇的是,孩子的父母很淡定地拍了拍孩子的头,他的爷爷也面带微笑着,仿佛这只是一个很正常的表现,这是孩子应该知道的,没什么大不了,而我一个读了十多年书的大学生,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还需要思考一下。

惭愧地无地自容用在这里简直完美无瑕

我回校之后,认真地把《万历十五年》看了一遍。不为什么,只是发现了漏洞,补一下,当然,还有很多很多漏洞需要补,但不急,且行且补。

我有想过这两个团差别的原因,前一个是在圆明园参观时遇到的,后一个是在明十三陵的定陵。可能前一个是沉重耻辱,国耻家恨,沉重的气息浓烈,后一个是帝王轶事,可以带着一种调侃的解读,所以更有趣。又也许,是因为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生活理念……

没有深入调查他们的背后,无法得出结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他们旅游的目的肯定不一样,而我从这个现象得到的感觉也不一样,这个现象给我带来的影响也不一样。

是啊,现在谁都有钱了,旅游已经成为像手机一样普及大众了,这已经是常态,但你是要怎样旅行?你旅行的目的是什么?你要从中得到或者感受到什么?这个思想还并不普及。

八月初,从北京回来。然后在学校呆到开学,期间读了余秋雨大师的《文化苦旅》,顿时想通了旅行中的一些困惑,看完这本书,我又打开了《行者无疆》。

书是读不尽的,路也是走不完的,想在有限的时间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需要有目的地去选择,不然很容易迷失方向。

其实,旅行也就那点事儿,谁都可以重复,关键在于你怎么去选择。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