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逝去的婺江(1)

2018-04-15  本文已影响0人  复老头

忆逝去的婺江

(一)

1月17日,《金华日报》一则消息“复兴大桥将于本月底通车,届时北起人民东路,南至宾虹东路,全长2.2公里的复兴街将全线贯通”的消息吸引了我。”

全称叫复兴街改造工程(李渔路至人民路)———跨义乌江大桥工程,总投资约7000万元,工程于2014年5月开工,其中桥梁部分复兴大桥工程于2016年4月4日实现全桥合龙,主体工程于2016年10月完工,因政策处理问题,南北连接线一直处于停工状态。

还有连接金华江北、燕尾洲、江南的步行景观桥人流不断。站在这座以金华“板凳龙”为创意的新桥上,市民欣赏三江六岸的美景,流连忘返。

婺江上的桥越来越多,越建越漂亮,南北交通也越来越畅通。有人做过统计,市区“三江”已有跨江大桥16座。

站在这些桥上,远眺滚滚西去的婺江,不由地让人心潮澎湃,浮想联翩,深情怀念婺江的往昔⋯⋯

只要一提起金华,就不得不回想金华的母亲河——婺江。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是南宋女词人李清照客居金华时所写的《武陵春》。

其中“双溪”就是东阳江、武义江交汇于婺江处。它似一条玉带环城蜿蜓而过。

那时双溪上游还没有修建水库,故水量充沛,河水终日流淌不息,终无断流之虞。

婺江,又名金华江,是钱塘江水系最大的支流,发源于磐安县龙乌尖,向西流至兰溪马公滩与衢江汇合。

中、下游穿行于金衢盆地东部。上游东阳江是婺江的主源,又名东江。在东阳境内通称北江,流入义乌后,称义乌江。 

在金华城东接纳最大支流武义江,流经烟溪进入兰溪市境,于马公滩入兰江。河道全长194.5公里,流域面积6781.6平方公里

由于双溪这般河宽水深,当时婺州的航运四通八达,沿岸河埠码头众多,尤为水门、小码头一带为甚,真可谓是货船云集、樯桅林立。

江边靠着大量木排,垂钓者与浣衣妇点缀于埠头,仿佛可听得捣衣声声,江中木排与船只迤逦西行,那种河中舟辑往来穿梭,码头货运繁忙,天尽头白帆点点,河埠头人气聚集,生动描绘了李清照笔下那种“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金华市井繁华和航运繁忙的意境。

自古以来,金华是浙、赣、闽、皖四省的重要水陆通道和中转枢纽。

沿婺江北去,经兰江、逆衢江而上,可抵龙游、衢州、常山、开化;顺兰江而下,经建德,可往安徽屯溪,过桐庐,出富阳,可直达杭州。

而位于钱塘江中上游的兰溪,以其地处“三江之汇、七省通衢”的水陆交通便利,素有“小上海”之称。

自南宋以来延续八百多年的繁华水运经济,带动了浙中西部及周边省市部分地区的经济发展。

笔者曾服务过的金华造漆厂,在建厂之初,厂里便派人到山区去买木材,就是从婺江放木排下来到上浮桥,然后再人拉肩扛运回厂里。

那时婺江水质堪纯,清可见底,一江流水向西日夜奔腾、滚滚不息。

婺江沿岸八咏滩、上浮桥至日本桥等河段,是天然的沙质河底,沙细滩浅,水流和缓,是人们理想的夏日浴场。

每逢夏天傍晩,夕阳西下,人们便携儿带女,呼朋唤友,骑自行车的小伙,载着心仪的姑娘,洒下一路铃声和姑娘的笑声,来到此地沐浴游泳,尽情放歌戏水。               

沿江通往八咏河滩和上浮桥的路上,游泳的人群和自行车络绎不绝,熙熙攘攘。

在长河落日的余辉下,在波光粼粼的的江面上,在人满为患的婺江之滨,在人头攒动的河埠滩头,水中岸畔到处洋溢着欢歌笑语、纵情嬉戏的热闹气氛,婺江上下顿时成了人头的海洋,笑声的海洋,欢乐的海洋;

待到夜幕降临,月兔东升,江边、岸边、桥边、路边人来车往,处处闹热;人声、水声、车声、铃声此起彼伏,声声入耳,如此良辰美景似乎会毎每降临在天地人间,使人暂别了暑天的酷热,离却一天的疲惫和烦恼。

在银色的月光下,这一幕幕欢腾沐浴激动人心的场面,似乎每天都在重复着昨天的故事,演绎着令人久久不能释怀的《婺江夏日嬉水图》。

这时的婺江象一位慈祥博爱的母亲,用那女性千般妩媚,万般柔情,宽广无比的胸怀,尽情拥抱呵护着她那婺江两岸的儿女。

回想少年时代的我们,那时已经移居到东风路(后改为东市街)53弄3号——那是造漆厂集体租住的房子,住在里面的都是差不多十来岁大小的孩子,象瞿家小弟、美华、小新,汤家阿龙、咪咪头、唔牙头,我家的好妹妹、小弟等。

因孩儿群里唯我为大,于是我就带着这一帮七、八个男女孩子,夏日里结伴到上浮桥、八咏滩一带玩水洗澡。

那时位于金华汽车修配厂后面的八咏滩的水不深也不急,只靠岸边齐腰深的水下泥里长着马尾藻(金华人叫蕰草),而河的其它位置到中游均是沙质河底,踩在脚底下痒痒的特别惬意,有时偶尔也会感觉有硌脚的东西在下面,顺脚而挖兴许会掏出个大黄蚬来,据说有人洗澡外带挖黄蚬,往往会有惊喜的收获。

那时刚学会游泳的我,还毛遂自荐当起了孩子们的“游泳教练”,在那个夏天竟然都教会了他们的游泳。

那时天真纯朴的我,全然没有那种带人到江里游泳要承担风险的感觉,这当然是后话。

听老金华讲:“先有东市街,后有金华府。”东市街的东南方是婺江的支流——义乌江,江与街之间有一座被称为高山头的山岭,一山一江共同拱卫着婺州古城。

东风路53弄3号隔东风路的对面是老的金华自来水厂,该厂就建在金华人叫作“高山头”山岭上。

翻过高山头岭背,小心翼翼地从一条“之”字形的陡峭的羊肠小道下去,便可下到山脚下的当时东郊大队渠道边的机灌站。

如跨渠再往下走就是建在江边的自来水厂的抽水站的取水口,取水口离江岸三、四米左右,距江面约二米高,是个圆柱形水泥建筑物,这里也是我们经常涉足光顾的地方。

由于该处江水幽深,且水情复杂水下多有怪石崚峻,一般人都望而却歩。而我和几亇自诩泳技较高者,却在这儿尽情玩耍跳水。

我们站在高高的圆柱上面,然后象跳水运动员一样,双手一张纵身一跳,从圆柱上鱼跃而下,动作干净利落漂亮得好像掠地飞行的紫燕;有的却是笨拙得象石头砸地,俗称“吃大板”,顿时溅起水花一大片,和小伙伴们齐声嘲笑的阵阵嘘声。

据说,此处不远就是金华弥足珍贵的水上“十八罗汉石窟群”,可惜在以后的施工中被挖掉了。

长大后,有好几年的夏天,我很少去那时金华最好的八咏滩天然浴场游泳,而喜欢翻越高山头去到这水厂的取水口,享受登高爬山的快乐,在蓝天白云和青山绿水陪伴下享受我阳光少年的快乐,留下了我无数次翻越崖壁的足迹和一生难忘的回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