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简单生活

再出一集,肯定不止9.6

2019-11-22  本文已影响0人  Sir电影

猜猜看。

以下动图,来自什么电影——

新《阿凡达》?

NO.

太空冒险大片?

NO.

答案是:

一部纪录片。

且以上镜头,零特效,无滤镜,完全实景还原。

不信?

来,开箱验货——

《被点亮的星球》

One Strange Rock 

Sir甚至认为不该用一部“纪录片”形容它。

——这是一次坐标为人类极限的浩大工程。

团队:国家地理。

旁白:“史皇”,威尔·史密斯。

导演:《黑天鹅》导演,达伦·阿伦诺夫斯基跨界制作。

如此豪华阵容,目的很明确——

不仅要做顶级自然纪录片,更要做一部史诗级电影大片。

官方认证:这是国家地理频道130年来,最大型的科学系列纪录片。

目前豆瓣9.6

但Sir觉得,任何分数都无法丈量它的震撼。

内容一句话就能概括:

记录了8名宇航员,在太空生活的1000多天中,从太空俯瞰到的地球。

但当你看到片中那些神奇的画面。

反正Sir是惊到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俯瞰,林海和雪原。

沙尘暴。

或者,毒气泛滥的大陆。

不过滤善恶、好坏地全盘展示。

宏大的视角,逼着我们渺小的人类去反思。

它抛出两个终极命题。

从神秘的起源——

在地球诞生之初,这颗美丽的星球经历了什么?

到虚无的终点——

人类从哪里来,又将往哪里去?

而且,它用一个个地球上任何一个编剧都写不出来的故事告诉你。

以上,绝不是我们多虑了。

一颗星球的呼吸

第一期的知识点就够生僻——

地球,也是会呼吸的。

嗯?

这句话里,每个字Sir都认识,可怎么愣是感觉没读懂?

跟随宇航员的目光,来到亚马逊雨林。

都知道,这里素来被誉为“天然氧吧”“地球之肺”。

但少有人知道的是——

它制造的大量氧气,经过消耗,并不会离开雨林。

那“地球之肺”的名号是骗人的?

与其说,向我们提供氧气的是雨林,不如说是一套精妙的生态循环系统。

循环法则,大自然有它自己的“编制”。

后勤部队:沙尘。

宇航员从太空上观察,每年有将近2700万吨的非洲尘土,漂到了亚马逊热带雨林上方,成了这片雨林的肥料。

土壤,滋养着雨林的万物。

运输兵:水分。

植物军团充分发挥吸水技能,在光合作用下,水分抵达枝叶顶端,水汽汇聚成河。

在云雾组成的天河下,雨林中万物生长。

还没完。

云雾在空中游弋,却被海拔6000多米的安第斯山拦住去路。

进而凝结成雨,雨水冲刷过岩石,形成的沉淀物直流入海。

这些沉淀物,便是为海洋提供“爱的供养”的神奇生物。

敢死队:硅藻。

每一颗硅藻,都是个小型“制氧机”。

我们的一呼一吸,都离不开它们的奉献。

从微观来看,硅藻像一粒粒圆形药片。

从太空上看硅藻水域,更壮观。

浅绿色的硅藻群,与深蓝海水交融,形成巨大的旋涡。

壮观吗?

更壮观的,是它们的“死”。

当硅藻消耗殆尽,它的躯壳会像雪花一样,落在海面上。

这条厚厚的雪花毛毯,不会融化。

几百万年后海床上升,海面下降,海床变成一片沙漠。

对。

回到原点。

那些行将就木的硅藻外壳,成了促进亚马逊热带雨林生长的尘土。

一个完美的循环。

硅藻等待水汽,南美的树木等待非洲的尘土。

在地球的一呼一吸间,万物也得以滋长繁衍。

一颗陨石的蝴蝶效应

第一期讲循环,到了第二期关键词则是:平衡。

一颗陨石如何改变了全人类的命运。

关于恐龙灭绝的假设,最被广泛接受的一种说法,是“陨石说”。

人们假设,在6000多万年前的白垩纪时期,一颗巨型陨石坠落在地球,刚好落在一片硫磺矿区,便产生了几十亿吨有害气体。

雪上加霜啊。

烟雾终年不散,地球因为见不到阳光而陷入低温。

恐龙帝国,就此湮灭。

以上,只是一种假设。

但没想到,在墨西哥森林中,陨石坑竟然真的存在。

从太空上看,几百个被洪水淹没的陨石坑,连接在一起形成巨大的半圆形。

这颗陨石(小行星)穿越了几十亿年,撞击了地球。

假如它晚抵达一秒,便不会有烈焰风暴,也不会有恐龙灭绝。

它的准时,造就了地球的今天。

继续往前推,在更古老的过去。

46亿年前,地球还只是一团云雾大小的星尘。

从一团粒子,到凝结成沙粒大小的固体,到聚合成石,直至在高温高压下,形成我们现在的地球。

在地球诞生之初,就赠予了人类所必需的微量元素,比如人体需要的钙,工业需要的铁。

唯有一样东西是稀缺的——

水。

后来,为地球带来生机的,是冰风暴。

冰川覆盖着小行星和彗星,与地球碰撞,也为地球带来了水。

地球表面的水分,汇聚成了海洋。在海洋对气候的调节作用下,产生了适合人类居住的宜居带。

而其它行星就没那么幸运了,水分不是凝结成冰,就是蒸发殆尽。

当我们身在地球,置身其中意识不到水的种种形态。

这一切在从太空俯瞰地球时,都更具象化了——

云团流转,雷雨扩散,洋流涌动。

而造就地球的另一大功臣,你可能猜到了——

撞击。

45亿年前,地球与忒伊亚星球撞击,导致地轴发生偏移,倾斜了23.5度。

这数字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我们现在熟悉的一切:

南北半球;

春夏秋冬;

日出日落。

而在镜头里,我们能在一天内,看尽这陆地的百变。

雪山到沙漠,红土到蓝海……

从花色之春,海色之夏,到夕色之秋,雪色之冬……

如果没有这一撞会怎样?

Sir举个极端的例子:对那些离赤道较远的地区来说,比如我们东北那旮沓,一年四季都将是《权力的游戏》中的临冬城。

四季变幻,让万物遵循着生长的自然规律。

植物从凋零到生长,动物从南迁到北。

而这种自然规律,又让生态保持了平衡。

比如,非洲卡桑卡,每年有几百万只蝙蝠迁徙,这些伙计们相当于森林植物的快递员。

他们将吃掉的食物,在飞行途中,从一个大洲带到另一个大洲。

恶心是恶心。

但新的生命,也就此得以传播。

△ 名副其实,我心飞“翔”

如今回想,谁曾经历这样奇妙的“缘分”:

如此美丽的星球,竟是诞生于混沌和暴力。

因为撞击,才有了生命。

因为撞击,维持了生存和毁灭、繁荣与荒废之间的完美平衡。

碳原子的生命密码

知道了地球如何诞生,那么我们的生命又是从何而来?

我们都知道,水对人类有多重要。

但未必知道,水对微生物的魔力。

在新墨西哥的龙舌兰洞穴,常年不见光的洞内,除了悬挂着结晶体,还有一种物体——

需要戴上特制眼镜后,才能看到。

注意,前方高能预警。

3

2

1

这不是《阿凡达》中的潘多拉星吗!

甚至更美!

但你绝对想不到这是什么——

散发着神秘幽光的,是数以亿计的细菌。

即便没有阳光照射,只要有水,就有了生命的可能性。

△ 从太空俯瞰尼罗河三角洲

生命的第二大来源是,能量。

比如闪电。

从太空看闪电,绵延几十万公里,用宇航员的话说,就像看不同的闪电在交流。

比如,火山岩。

再比如,深海温泉。

能量制造出来的有机分子,是生命的组成部分。

生命另一大至关重要的元素是——

碳。

无处不在。

放大镜头,我们能看到蜘蛛的捕食过程。

秒变《动物世界》猎杀大片。

蜘蛛最得意的武器,是它的丝。

蛛丝细如发丝,韧如弹簧,黏如胶漆,这一切特性,都取决于它天生的DNA。

而人类的DNA,要复杂得多。

秒变《黑客帝国》科幻大片。

DNA,就由碳原子组成。

就像一台分工极细的精密计算机,把所有庞杂的信息组合在一起,才有了每个独一无二的我们。

最后,生命的形成,还需要一个容器——

细胞膜。

生物课只告诉你,细胞膜分主动运输和被动运输。

但有多少人真正知道这层“膜”真正的意义:

如果没有这层薄膜,地球将被海洋淹没,生命会被水稀释。

不得不说。

看片过程中,Sir数次以为自己是个没读过书的文盲……

不是书读得不好。

而是浩瀚星河里,藏着太多太多我们无法理解的“常识”。

就像我们研究了N年的“水”。

有水就有生命吗?

目前,据科研成果表明,木星和土星上的冰层下,都有液态水形成的海洋。

土卫二更是一颗冰壳覆盖的大水球。

在这些地方,是否存在目前我们人类未知的生命呢?

无法回答。

未知,是宇宙的至高魅力。

因为未知,所以保持敬畏。

因为敬畏,所以心怀热忱。

即使不说这些高大上的概念。

你看那些拍下神奇镜头的宇航员们——

脸上写着同一种神情,兴奋。

为什么要终其一生,进入万米高空,漂泊银河苍穹。

是为探索?是为改变?是为奉献?

可能。

但有更简单直接的理由——追求一个更好的自己

对新事物感到兴奋,对地球家园感到自豪。

在这样一部看似冷冰冰的纪录片中,有着滚烫的热爱。

我们呢?

或许,此生都没机会遨游太空。

那至少给自己在庸碌中腾出几个小时,感受宇宙的神秘,地球的珍贵,生命的迷人……

一次就好。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