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证预言

1.自证预言:你最终会变成你所想像的样子

2018-11-22  本文已影响0人  冰洋baby

你最终会变成你所想像的样子,这就是自证预言。

是的,事情最终会变成你所想像的样子。因为任何事情都将经由两次创造而成,第一次是在你的脑子里,第二次是在你的行动里。当你在脑子里对一件事情深信不疑的时候,你的行动就会将你脑子里的东西呈现出来。

西方有个《吸引力法则》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当你深刻的意识到你应该是什么样子,达到什么程度,你最终就会慢慢靠近你所想象的样子。简单打个比方:越觉得自己漂亮有自信的姑娘,一定会越漂亮。

其实《自证预言》是一个相当抽象的概念,这不能算是一个定律,充其量算是一种心理现象。它并没被科学论证,但它的影响又大到无法忽视。这是一个人类生活行动的重要原理,当你深刻理解了这个概念之后,你就能亲手塑造未来。

关于自证预言的概念这篇就解释这么多,因为这个概念太过于底层,实际应用理解起来非常宽泛,所以我留在后面的6篇文章,6个角度慢慢写。

如上,我借第一篇文章说一下我的写作想法,以及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什么。我会在每周的周日,发起一个主题,围绕这个主题做一周的延伸,用多个维度去呈现一个复杂概念,又或者是宽泛的,可大可小的概念。

为了讲清楚这类飘忽不定的复杂概念,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写作形式。未来很久很久,我将用这种形式每天写1篇文章,用一天扔出一个概念,再用六天从六个角度去讲述它。文章主题不限,它可能是一个定律、或者一个法则、又或者是某种具体效应、或者是一个故事。

重复一下这个形式:每周日,我抛一个主题出来,比如说这周我就写《自证预言》这个概念。然后在之后的周一到周六,每天更新1篇,共6篇验证这个概念的文章。

为什么要这么设计呢?因为在过去,我读了非常多的书,但发现很多内容框架在一段时间之后完全没印象了。都说书到用时方恨少,而人脑的记忆特性又会让那些仅存的读过的书,留下来的更少。感觉怎么样?是不是经常因为这些事捶胸顿足?翻开书知道它是马冬梅,合上立马变大爷:马什么梅来着?

当然,我并没有能力让谁的大脑变成电脑硬盘,也不能让谁只字不差的记住一本书。我只是想起来了上小学的时候学到的一招,叫“举一反三”。简单到大多数人都忽视了它的重要性,我亲自试过发现有神奇的好处,也发现了背后的一些原理,所以我要来个“举一反六”。每个概念用一周时间对应6个应用,或者说6个案例,叫什么都行。

为了描述这个“举一反六”的深层原理,我把人类大脑理解事物的方式简单分为两种:“记忆和抽象思考”两部分。而理解复杂概念,也就是极度抽象的概念,就需要相应的还原和练习,具体请继续看。

记忆部分,很好理解,我们从开始记事起,认识各种未知的事物,都是记忆的过程。今天认识一个苹果,知道它叫苹果了,把视觉和语言在大脑里建立稳固的连接,这个记忆回路就形成了。但是当你需要理解什么是“热带水果”这个概念的时候,就需要抽象思考能力了,因为它是指某一类符合特定规则的综合概念。

那“抽象思考”这种能力,应该怎么理解,又该如何习得呢?其实在一开始,你可以这样简单理解:抽象是从事物的本质中抽出一部分共性,形成的一个综合印象,这叫抽象。举个例子,你第一天上幼儿园,看到一大群小朋友,用了2天时间记住了他们叫什么。然后用了一年时间知道了谁谁谁是你的“好朋友”,你最“喜欢”谁谁谁,以及谁谁谁是一群“坏蛋”,这些都是抽象概念。而当你没有认识过其他小朋友,没有打过交道的时候,只是学习和记忆了“坏蛋”这两个字,是很难自然理解这个抽象概念的。

所以,形成抽象概念需要提炼,而理解抽象概念需要逆向回去找能形成记忆的事实,必须“举例子”来还原事物本质,这样才能“理解”。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上课的时候,不管什么课,老师在抛出一个概念之后,都需要“举个例子”。以至于这个词出现的太频繁,大家用词疲劳,已经进化成“举个栗子”了。至于“抽象概念”这个概念的理解,这只是最简单的解释,后面通过深度思考慢慢加深~

那么在知道了抽象概念是啥之后,我们该如何“习得”一种抽象思考能力呢?这可能是大脑思考问题最重要的一个底层能力,如果这个能力比较弱,学习新知识就会特别慢,因为概念难理解。

而懂的概念少,会更加限制你的学习速度。正常的学习速度会越来越快,就是因为前期形成了大量对抽象概念的认知,进而让新知识的理解过程也倍速提升。

学习“抽象思考能力”的过程必须要经过“刻意练习”,我前面说到的是“习得”,而不是“学习”,就是因为如果没有练习,就很难通过简单记忆来完成熟练掌握。而练习的过程就是大量的还原一个概念在实际场景中的应用,这就要我所设想的“举一反六”的计划想要达到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每个抽象的概念都能尽可能的还原到事实当中去,最终深刻理解,熟练掌握。

查理芒格说:“人的一生建立起80-90个思维模型,就能够解决生活中90%的问题。” 我深以为然。

如果你愿意,我们一起成长吧。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