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和庸人争高低

2024-07-18  本文已影响0人  谢丽尔_她说

别人跟我说一些认知不在一个水平上的话,我从来不反驳,这样的反驳是没有意义的,你觉得对就好,为什么要跟他论长短,论对错呢?

就比如别人永远认识不到情绪价值是什么意思?别人也永远不知道缺心眼的另一层含义是钝感力,别人也永远不理解你的工作的意义,那又有什么关系呢?你自己懂就好。

在我看来人力资源工作是一个非常专业的工作,涉及到多方面,不仅仅是人的问题,甚至上升到公司运营业务水平发展的问题。而在有些人的观念里,他认为人资就是个招人的,那又有什么关系呢?就让他那样认为好了。

专业自在人心,专业在每天的行动里,跟别人争论,那我们能得到什么呢?无非是一肚子气。

他说1+1=3,就等于3好了。他说“缺心眼”是贬义词,那就当做贬义词好了。他说,别人都是傻子,那就是傻子好了。无须为不值得人与事,浪费自己的时间。

勿与无知论长短,休和愚昧争高低。争论的结果不会改变什么,反倒是一身骚,格局上首先输掉了。

以下是一个关于孔子不与小人论长短的故事:

春秋时期,孔子开学授课,除了门下众多学生,也有许多外来人士常常上门拜访、求学求问。

有一天,孔子的学生子贡在大院门口打扫院子,迎来了一个求教的人士。子贡彬彬有礼地接待对方,谦逊问道:“您有什么问题,需要向老师请教?”来人答道:“我想请教夫子,关于时间的问题。”子贡道:“这个问题我知道,可以回答您。”来人问:“那你说说一年有几季?”“四季。”子贡轻松笑答。

但这样的常理却被来人反驳,来人坚持说一年只有三季。子贡自然坚持自己的答案,而来人也毫不示弱,两人就这样从早上一直争论到中午,谁都没能说服对方。

孔子听见声音,从院内出来,两人便请孔子评定。孔子先是不答,了解详情后又观察了一阵才说:“一年的确只有三季。”来人听此,洋洋得意,大笑而去。

待那人走后,子贡疑惑道:“这与您所教有别啊,一年的确有四季啊,您为何只说三季?”孔子摇摇头笑道:“方才那人一身绿衣,分明就是田间的蚱蜢。蚱蜢是春天生,秋天亡,一生只经历过春、夏、秋三季,哪里见过冬天?所以在他的世界里,根本就没有‘冬季’。你跟这样的人,就是再争上个三天三夜,也不会有结果的。你若不顺着他说,一直与他争执,于你于他而言,有什么好处呢?”子贡听完,立刻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这个故事体现了孔子的智慧,他认为不应该与见识短浅、固执己见的人争论一些明显超出他们认知范围的事情,因为这样的争论往往是徒劳无益的。这也反映了“不与小人论长短”的观点,即不要和那些无法理解或不愿意接受正确观点的人做无意义的争辩。

类似的表达还有“井蛙不可语海,夏虫不可语冰,曲士不可语道”,意思是对着井里的蛙,别和它争论关于海的事情,因为井底之蛙眼界狭小,它眼中的天地只有那么大;和夏天生且夏天死的虫子,没必要谈论关于冰雪的事情,因为它的生命有限,见不到冬雪的景色;同样,和见识浅陋的人,别浪费口舌和他们谈论高于他们认知的道理,因为他们的学识和受到的教育有限,与其争执,等于浪费时间和生命,毫无价值可言。

无价值的事情咱不做,把自己最重要的精力放在更加重要的事情上。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