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学》学习感受

2018-07-14  本文已影响0人  远方百川

一、《儿童心理学》的阅读层次与梯度

1、知道并列出框架,也就是建构整体感:例如:儿童心理的发展共有几个阶段,每个阶段有哪些发展层次,具体的表现如何?

2、思考并总结各个阶段、层次之间是如何发展的,要达到哪些必要条件才能从前一个阶段升级到下一个阶段。这样就会对皮亚杰的理论做出做到纲举目张,脉络会比较清晰。

3、质疑。联系生活或者是自己所读过的书目,对文中的思维脉络进行比照,将认同与质疑以及可以拓展的点列出来,进行重新的推理建构。这个过程其实已经超出了皮亚杰的同化和顺应,进入我不知道应该如何描述的一个学习成层次。

二、儿童心理发展的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大约在0到2岁)

关键词句:同化使现实生活的材料经过处理或者改变,结构于儿童的结构之中,每一新建立的联系都要纳入儿童现有的图式体系之中)。即:儿童所组成的活动必须被视为与外部刺激中所固有的联系同等重要。只有当儿童能凭借现有的结构同化这些联系时,儿童才能够觉察到这些联系。儿童的行为仓库为了适应现实的需要,这些动作图式又进一步得到改变或者是充实。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叫做同化;内部图式的改变,以适应现实,叫做顺应。

感知运动阶段,又可以分为三个小阶段。第一阶段是初生婴儿的反射,吮乳反射和手掌反射阶段。

有这样一些关键词句:1、采用同样的方法试图达到不同效果。

2、引进到早已形成的一个反射图式之中,并通过原先与这些图式无关的感知——运动因素的整合作用来扩展这个图式。

3、智慧的萌芽状态是进入第二阶段的标志。

这段有点难懂,我是通过案例带入来理解这一段的:

初生婴儿只会吮吸、手掌抓握,这样两种反射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通过练习发展而成,是同化的图式赖以发展的出发点,两个动作(吮吸丶手掌抓握)经过综合,成为有意识的抓握反射,婴儿凭借技能的练习使得这个反射获得巩固。由于这个反射而产生的重复出现或机能的同化也会引起同化的范式。这时儿童会吮吸其他物体,在这样的练习中婴儿渐渐的能够辨别奶头和其他物品。同时,这个过程中婴儿吮吸和抓握活动进行了整合,并能用这一整合出来的图示(也就是他的手臂的触摸、嘴的吮吸以及口的感觉进行整合)来分辨出什么是奶头,什么是其他事物。这时儿童处于智慧的萌芽状态,进入第二阶段。

这一切看似简单,但却很神奇:在作者的观察和推想中,同化是如何产生的?反射、图式与童话有什么关系呢?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先有条件反射——吮吸,之后经过反复的反馈形成图式,当多个图式相互作用的时候,婴儿通过感知——运动进行了第一次伟大的同化。这是之后儿童所有心理、运动发展的起点。此后,婴儿会接触到很多的反射图式,婴儿在不断地进行整合,提高自己这方面的同化能力,当然这时已经进入第二阶段。

感想:

运动——感知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首要条件。通过运动——感知,外在的有形的物质世界,第一次与儿童的内在机体产生联结,无形的思维丶心理正在逐渐形成。因此,对于婴儿来说,运动、触摸是他们发展自我的最好方式,应该反复为儿童提供各种丰富而新鲜的感官刺激(反复非常重要,因为同化并不是一次两次的刺激之后就能建立的)。我不由得回想起孩子两个月时,第一次带他长时间出门,他的兴奋表情。孩子发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之后,常常手指着门,看着大人,要求到外面去玩。而这时玩耍其实是一种强度很大的学习,因为每次回家时他就很快酣然入睡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