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阅读一本书
Tina的产品日记
以前都是带着一种探寻未知世界的心态翻书,由于无知的领域太多,基本是一股脑的接收信息,而没有对信息进行二次加工转变为自己的思考,导致只是了解了,知道了,相当于作为类似于娱乐消息传播了,但是无法利用自己接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因为当初接触这个知识的时候,并没有与自己的思想体系进行关联,大部分所看过的书或者所阅读的文章只作为了碎片化信息分布在大脑的某个区域,等到需要用到的时候,碎片化信息并不会自动出现……
这周读完了《如何阅读一本书》([美] 莫提默·J. 艾德勒 / 查尔斯·范多伦 )的精华文摘,透过这本书,让我接触到了3个以前没有意识到的观点:一是阅读有4个境界;二是不同类型的书阅读方法不一样;三是阅读速度足够快的时候(书中说是每分钟900字以上,我还没有体会过这种感觉,所以数据准确性待验证),大脑不会再有默读的声音,而是信息本身(对号入座,我默读的时候,大脑确实是有声音的)。
作者认为,阅读有四个境界,而且这四层境界之间是渐进的:
第一层境界是“基础阅读”。就是认识字,知道作者每句话在说什么。
第二层境界是“检视阅读”,其特点重点在于强调时间,就是用最少的时间了解这本书在说什么,可以通过目录、索引或章节摘要快速把握这本书的结构、包含的部分以及分类等。
第三层境界是“分析阅读”。精读,重点在于把一本书吃透,但作者强调,不是每本书都适合精读。
第四层境界是“主题式阅读”或“比较阅读”。关键在于先确定自己阅读的目的,要解决什么问题,然后去阅读不同的书得出自己的结论。
此外,不同类型的书阅读方法不一样。(此处仅列举了书中的部分类型)
阅读想象文学时,类似于《西游记》,要尽量去感受想象文学带给我们的感性体验,全身心的投入到书中构造的世界,弱化理性分析。
阅读历史书时,大可抱着怀疑的态度。俗话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即使是一位想尽量保持客观的作者,也无法写出完全客观的事实,所以我们需要像警察破案一样,收集多方的证据(多读同类书籍),从不同的角度去探寻真相,从而分析对现在和未来的意义。
阅读小说时,要快速并全心全意的读下去,就算前面遇到读不懂的地方,也可以心安理得的继续读下去,一般在后文都能得到解答。
阅读哲学时,积极主动的思考,像哲学家一样论证你的观点。哲学其实很接近我们的生活,比如思考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只不过哲学书用跟严谨更成体系的语言表达出来。
阅读社会科学时,主动思考,对作者的观点产生同意或疑问,同时阅读大量的作品来分析问题,一般需要主题式阅读。
阅读实用性的工具书时,要看作者是否给出了合理的可执行的并且效果可供检验的方法,而实际的问题只能通过行动来解决。
想来这两年也看了一些书,自己却没有总结出一套看书的方法体系,直到碰巧看到这本书,突然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所以透过这本书给我的感悟,总结以后自己看书的方法:
1. 确定看书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一个问题寻找答案?还是为了了解未知领域,去拓展视野?亦或是为了寻找灵感?
2. 带着看书的目的,根据书的主题列出期望从书中获取到哪些信息。
3. 分析整本书的骨架,通过目录、索引,摘要等,将重要的章节列举出来,此步的作用是为了掌握该书的架构,为快速阅读做准备。
4. 将作者的观点记录下来,阅读作者得到这个观点采用的论述,分析论述是否全面、是否存在漏洞。
5. 总结作者的观点和自己的观点,一致的地方记录下观点和得到这个结论的思路;不一致的地方,找到不一致的点,并通过别的途径继续探索。
关注微信公众号“Tina说”,也可识别图中二维码,获取更多关于产品、读书的思考和总结,一起进步,欢迎留言一起探讨。
如何阅读一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