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

那份从容背后

2016-02-20  本文已影响176人  娑婆鸟鸟

       古人很多都是从容淡定,虚怀若谷的,那种气度真是令人心驰神往,心生敬畏。比如说王维,他是修禅的,眼里除了山就是水,要么就是经文,就连人在他眼里也都是虚无的。每当读到他的诗,如“法向空林说,心随宝地平”、“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总是惊讶于他的温润与从容,尽管这份从容带有一种令现代人惶惑的虚幻不真。那么,古人为何这么从容,这份从容背后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故事?

       很多古人追求从容淡定这样一种精神境界。比如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到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说的是雄姿英发的周瑜,在谈笑间就能把敌人的战船给烧的灰飞烟灭。这是怎样的一种风姿?苏轼追求的就是这种以从容不迫之姿决胜千里的气度。可是从现实主义角度来讲,这何尝没有夸大的成分,哪个人在战乱横飞、命悬一线的紧急时刻,还能保有这种从容气派的?很大程度上说,不过是后人潜意识里按照自己的想象,将内心对古人的敬仰结合这些事迹以夸张的形式流传下来罢了,传着传着就形成了令今代人膜拜向往的形象了。

       再说东晋名士谢安,一场震撼古今的“淝水之战”彻底成就了谢安的美名,这是一场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当时拥兵八万的东晋战胜了十倍兵力之多的前秦,赢的震惊而又充满梦幻色彩,东晋从而赢得了短暂的统一时光,这其中要多拜谢安之功。“淝水之战”因谢安而著名,不仅如此,围绕着谢安还诞生了许多成语典故,如“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东山再起”等。一时间,谢安作为东晋的军师,成了炙手可热,顶礼膜拜的人物,据闻谢安为这场战役做了部署之后,便甩手独坐后院,前方战事紧张,后方谢安淡定的喝酒下棋,而当胜利的捷报传来时,他仍是纹丝不动,淡定自如,谈笑间就为自己画上了最完美的一笔。这份从容,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谢安成为东晋士兵和百姓心中神话般的人物。没有谢安,东晋必败。

       但客观分析一下,一场战争的成败岂是受一人左右的,谢安纵有经世之才,手段通天,也绝不可能操纵战争,谢安在战争面前临危不惧的从容态度,对战争也没有必胜的影响力,尤其是“淝水之战”这种大规模的复杂战役,更加不可能受谢安从容气势的威吓。事实上,真实情况也许是这样,首先,谢安在大战之前,必然做过周密的部署和筹备,对敌我双方的情况有着深刻的了解,这是必要的。其次,前秦声称拥兵百万,可谢安未必就会信,古来很多战役,都有虚报兵力的情况,这也许是个幌子,谢安认为不足为虑。再者,前秦虽然兵众,但多为老弱,实力大打折扣,且前秦此前经历太多战役,士兵早就疲软匮弱,这也为东晋胜利增加了砝码。最后,退一万步说,前秦君主苻坚是一位开明仁和的君王,必然会善待俘虏,实在打不过,那就投降好了。如此,谢安把进路退路都给安排好了,也算是尽了全力,其他却不是他能左右的了,索性不管了,袖袍一甩让他们去打吧,自己躲起来下棋去了。所以,前方战胜捷报传来时,看到的就是谢安这样一副从容淡定的样子,可能连谢安自己都没有想到,东晋居然真的会大败前秦。

       当然,淝水之战中,谢安必定是功不可没的,那种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从容气度给天下人带来了难以形容的震撼。古人正是推崇这样一种气度,既能指点江山,又要从容不迫,既能杀伐决断、建功立业,又要谈笑自若,风轻云淡。这样高难度的姿态,这样一份从容的气质,确实令人如痴如醉,心怀敬仰,但我们不能忽略,每一份从容背后,都掩藏了多少殚精竭虑的思量和孜孜不辍的筹谋。谢安的经世才能、自身的风度气质,尤其是战前的精密部署,才成就了他的从容。古人言:不打无准备之仗。所以,透过谢安,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文人风华绝代的从容之姿,其背后隐藏的真正含义。只有精密筹备,细致筹谋,才能稳操胜券,决胜千里。同时,只有胸怀丘壑、不惧失败,才能使从容更具底气和坦荡。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