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读术》//“知识”和“聪”的距离有多远?
自小便被灌输应当博闻强记、精读原著的价值观,似乎一日不读书便当深感羞愧。于是一头栽入“教养主义”,甚至赔进原本健康的生活以换取片刻读书的安宁。
知识好比食物,并非吃进肚的都能成为养分。过食、挑食导致的“头脑近视”“专业呆子”、博闻强记、锱铢必较的“解读”、草草品味,或是一概收下他人强塞之食物的做法都势必导致消化不良、系列新陈代谢病及身心上的不快与疲惫感。
始终保持饱腹状态的现代人自然难以对书籍产生珍视之情,而此时越是禁忌,越是隐瞒,越是猎奇的书倒是尚且能唤起人远古的饥饿感一二。
回想起来,自己拼命的读书,本质上逃不离鹦鹉学舌讨巧的嫌疑。文人口中“有趣的灵魂都静气” 的形象又实在令人向往,致使我们往往以此为自身卖点营销自己。
事实上,闲谈中“吃别人嚼过的东西”的确是最为安全且行之有效的策略了。
可一旦多加揣摩,这一切又是多么轻浮、空虚、遭人唾弃的虚荣感的记录呐!
越是沉浸在这一不知所起的自满中,越是印证自己骨肉里的疲软,精神上的浅薄。用《罪与罚》中的一句话来说,是“有点死尸的臭味,可以用橡胶做成——然而不是活的,没有意志,像奴隶一样驯服,不会造反!”
为何要依赖着所谓的“权威”行走?分明有着健康的体魄,却早衰的拄着拐杖装模作样。为何大脑患了近视症,早已思考不能?分明拥有着清楚的视力与好奇打量的双眼,却怠惰地选择性忽视自身对世界最原始的感知力与惊奇。
“聪”字“耳”为先,且在明之上;“智”字“日”在底,且在慧心前。古人的造字中早已给予了我们这许多暗示,我们偏要反着执行,轻交流重死读,轻观察重记忆。
世界正是首先引起人的惊奇后方才诞生了与美,与哲学,与艺术相关的一切文化。而我却通体残疾样抛弃了感受世界的关键步骤,麻木不仁地躲藏于他者的背后,谨言慎行的依靠着,瞻仰着,信奉着。有什么用?我们和尽失四肢的腐肉没有区别,传声筒后是无穷的下一个传声筒。
永远不应为自己暂时掌有的知识,浏览过多少信息而沾沾自喜,而应将最诚挚的一颗心,完全地、彻底地交托于惊奇、感知、发现与创造的世界中。我们应当投身于这片燃烧着的汪洋大海,而非满足于隔岸观火的虚无绚烂,等待着下一次海浪的拍打。
初稿时间:2020年8月5日 18:37
二稿时间:2020年8月7日16:28—1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