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文化

读知彌 | 第一个“高级厨艺”

2020-02-25  本文已影响0人  眺山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现代京剧《红灯记》中铁梅的革命父亲李玉和这个唱词儿,可谓唱出了我们这代人孩提时光的真实——心里的话儿与生活的实在。

当我看到知彌先生这幅《好吃不过面疙瘩》时,便不由得忆起了自己带着妹妹弟弟们自己动手做疙瘩汤吃的情景。现在想来,做疙瘩汤该是我幼年学会的第一个“高级厨艺”。那时,熬棒子参粥是“看会的”,一天吃两顿么,看着看着就熟能生巧了。做疙瘩汤,可不同,家里的白面越少时才做疙瘩汤,故而不是天天能够吃上的,所以,这“厨艺”就必须“学而习之”了。

应该说,在我记忆中,家里那时是奶奶做的疙瘩汤最好吃。有时放学后,当老师的母亲因上课等原因不能正点开饭,我就无所事事地溜达到奶奶家,帮着奶奶拉风箱烧火做疙瘩汤,不仅顺便蹭顿饭吃,也就学会了做疙瘩汤——拌面疙瘩时,放水的左手要有准星儿,拌面的右手拿着筷子要有速度和力度,且要协调好两手的动作,否则,拌出的面疙瘩在颗粒上就不均匀了,有大有小是不成的。奶奶拌面疙瘩的动作总是那么干净利索,拌得面疙瘩大小均匀。面疙瘩入锅后就和熬棒子参粥没区别了,只不过汤水多,不那么粘稠而已,关键是起锅前放入盐、葱花、酱油等佐料要恰到好味口。最后是奶奶拿着小勺点上几滴宝贵的香油,一锅香喷喷的疙瘩汤就做好了。至今,我依然影像清晰地记着奶奶端着那小香油坛子点滴香油的样态。那时穷啊,香油是很金贵的——放多了以后没得吃,放少了不见香味,所以,奶奶点放香油的情景太让我记忆了。

外祖母和母亲做的疙瘩汤也很好吃,但缺乏的是那小磨香油的香味。那时全家七口人,仅靠父母一个月合计70多元的薪水糊口,能有大油(即猪油)炒菜做饭就很不错了,香油绝对是奢侈品。好在醋是不贵的,加点醋的疙瘩汤也是不错的好味道。

时逢父母到公社开会,我就掌勺做饭了,就做疙瘩汤吃。做过几次,虽然面疙瘩拌得不均匀,但入锅后总是疙瘩汤的,不会成为片儿汤。再后来,摊片(春饼)、烙饼等面食在疙瘩汤的基础上都会做了,但疙瘩汤无疑是我学会的第一个“高级厨艺”。其实,在那个贫穷的年代,只要有“饥饿”追赶着你,人没有学不会的做饭手艺。

今天,在与同学、朋友谈及各地的美食小吃时,我总是主张:所谓小吃,不过是贫穷逼迫下的饮食智慧。仔细想想中国农民史,难道不是吗?

在一年四季都有饥饿,以至饥荒的岁月,那绝对是:好吃不过面疙瘩!

知彌先生画作中的那只碗,似乎我乡人家中多是有一只与之同样的,且是兄弟姐妹传着用——长大了的,用大碗吃饭,这样小的碗就由老二、老三接着用了。

谁人家中若有那七十年代贫困时的碗具,现在也就成为文物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