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与成长

2022-08-04  本文已影响0人  博苑云飞

CPE总结第一晚——学习与成长的7件事         

一、关于学习的效率

很多人在学习效率低下的时候,会把锅甩给讲师,环境,等一系列外部因素,但是其实学习是自己的事情,一个人不断地接受外界的信息,不断地产生新的认知,一场学习的发生不是仅仅的看吸收了多少讲师讲的内容,把心思放在评判讲师上不是什么明智之举,好的学习者,是不管在任何环境种都会让自己有所收获,即使讲师讲的都听过,也一定能从讲师的讲述种获得新的想法,有时候只是一个词语带来的灵感构思,或者是讲师的风格值得学习,又或者是可以构思如果同样的内容让自己来讲,会怎样表达,如果讲师讲的是没有听过的内容,那更需要专注的吸收,消除自身盲点。


二、关于目标

在团队中,老师们的工作态度消极,或者培训效率低下等情况时常发生,如何应对,实际上第一点就是充分的激活老师的目标,人们天生就是趋利避害的,要想激活老师的目标,就得让老师想清楚,到底为啥要学习,也就是想清楚学习能为自己带来什么好处,可以列举 解决家校矛盾与赢得教师自身尊严的一系列示例。

人身在工作岗位上,日复一日,是有尊严的工作,还是被当成保姆一般的工作。

每个老师的目标可能也不尽相同,管理者要做的就是发现,并激活。

学习的目标不是为了诗和远方等情怀,对于老师来说,这是学了拿来就能用的,并且管用的技能,学以致用是为学

相反的如果一个老师,只是因为大家都学才学,或者是投资人逼着学才学,没有自己的目标,那就是在浪费时间与经历,每个人的目标都是个性化的。


三、学习区模型

学习是怎样发生的呢?是有一个非常明确的过程,首先一个老师,或者是管理者,在某个领域发现了自己的无知,从而承认了自己的无知,虽然承认自己无知这件事情并不好受,但是,学习本来就不是一件舒服的事情,古人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也不尽然。

承认自己的无知之后,就要想尽一切办法区破除自己的无知,扩大自己的认知,当破除这个无知之后,会发现,其实这个世界上还存在着更多地无知。那些认为自己无所不知,什么都懂的人,才是真正的无知。

今天看的学习区模型,非常的直观,不管是对于老师,管理者,还是孩子来说,都是通用的。

内训师可以讲给老师,老师可以将给家长,在模型中,舒适区代表那些你总是在做且已无难度的事情,发展区代表你需要踮踮脚尖才能做到的事,在这个区域中,有焦虑有压力但是不是战胜不了,更多的是新技能新知识的掌握,痛苦区代表已经远超你能力范围的事,会带来无尽的焦虑与压力。

在这三个区域中,最健康的是发展区,只有在这个区域里面,学习才会发生。什么叫团队建设,就是一直让队伍保持在发展区种,不断学习,不断破除无知,当你总是在做那些你总是在坐的事情,那你就总是得到你已经得到的东西,学习就会停滞,圈圈也不会在变大了。

只有离开舒适区,学习才会发生,每个人的发展承受力不同,性格,童年经历也有关,一个人长期从小缺乏安全感,长大后采后留恋舒适区,保持县现状。


四、自我认知模型

通过数轴,清晰的表示出了团队中的四大类人,通过数轴,我们可以比较准确的发现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同时发现自己团队中的成员分别属于哪个象限。

第一象限 有料又自信  表现的大方从容又自信,是属于团队中能力比较强的人,可是这样的人容易志得意满,比较难以吸收他人的观点,学习在某种程度会产生停滞,建议换个领域尝试,走出舒适区,来到发展区。或者走出园所,看到人外有人,山外有山。

不仅从广度上来看,更要从深度上来看,探究的更深,那么是够还能逻辑清晰?

第二象限的人,没有料却很自信,团队中这样的人表现力都很强,形式感强。但是往往内心空洞,缺乏自省,停留在表面,并不能真正打动别人。建议多看点书,要存有敬畏之心,不要过分迷恋外表。

第三象限的人 弱又不够自信,虽然对自己有清晰的认知,但是同样能够成为摆烂的接口。为了留在舒适圈的借口

除了学习别无他法,先把肚子充实起来,把料吃下去,再慢慢的一点点建立自信,建立目标,输出。

第四象限的人,有料但不够自信,这样的人,在团队中的成长是最持久的,虽然胆怯,缺乏气场,但是内敛,敬畏,更能长久德鞭策自己,主要就是需要突破和练胆子,如果这恰好是一个管理者,那更加需要突破自己,承担着榜样的作用。


五、个人学习与团队学习有何不同

一元钱的交换,没有任何财富的增长,但是一句座右铭的交换,却实实在在的从一个想法变成了多个想法,所以团队学习的意义在于两点:

互促:榜样的力量 

互补:可以帮助我们看到自己看不到的

同时我们可以帮助别人看到他看不到的

对于孩子来说,同伴的力量更为强大。与6岁吸收性心智与推理性心智的分水岭不同,3岁会是一个更重要的分水岭,指的是社会性发展的分水岭,在3岁之前,孩子虽然有社会性发展但是极少,基本就是在家庭成员的陪伴中度过,但是到了3岁,一切都会发生巨变,从家庭来到幼儿园生活,开始向社会化方向发展,学习模式发生巨大的变化,同伴变得尤为重要,从同伴身上学到的比从老师身上学到的都多。

在混龄班集中,孩子会学会和比自己强的人交往,也会学习与比自己弱的孩子打交道,在混龄班中,在不自信的孩子也会找到自信。相反在同龄中是最容易出现矛盾的,同龄中那个反应慢半拍的和其他孩子比永远慢半拍,是他就有问题么?未必。


六、乔哈里视窗

通过模型,我们获得了更为宏观的看待问题的方式,宇宙中万事万物浩如烟海,没有谁是什么都知道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那一份认知,但是那仅仅是一个人的,其他人也有他的认知,人与人之间的认知,有重合,也有丝毫不相容,所以说,每一个人都有认知的盲点,都有自己不知道的事,就算是一个家长位居高位,他也不一定懂得3-6儿童的心理,所以很多时候,遇到认知很宽广的人,也不要妄自菲薄,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同样的,遇到认知没有自己丰富的人,也不要盛气凌人,对方也有你不擅长的长处。

所以我们在与别人交流中,可以获得什么?

对于吸收者来说,可以向内扩充认知,消除盲点,达到一定的学习效果。

对外输出者则是 使用费曼学习法,完成了高效率的学习,也是建立自信和威信的一个过程,同样是抛砖引玉的过程,别人可能会给你一个全新的回馈,最后是达成共识,达成共识太重要了,我们与老师之间,家长之间,孩子之间,都与要共识。


七、是什么会阻挡我们的团队进步?

团队中都是成年人,对于我们来说,在长大的过程中我们给自己套上了许多层壳子,变得封闭,胆小,患得患失,保守,每次在学习还没有发生的时候,就拒绝发现自己的无知,拒绝承认自己的无知,拒绝破除自己的无知。壳对于成年人来说,是很好的保护,可以隔绝很多的不舒适,但是,同样也隔绝掉了学习与成长的机会,使得学习停滞,阻碍了你看见别人,也阻碍了别人看见你。

关于牙膏的故事,与跳蚤的故事可以有好几个角度去看待,我看到的第一点是 惯性的可怕  ,惯性之所以可怕,是因为它很难被察觉,也很难改正。女孩从小的成长经历,让她形成了认知的惯性,从而忽略了  没有人可以规定“本来”同时跳蚤被盖上了盖子,也会让他习惯性的跳的与盖子齐平,跳蚤就是孩子的童年,也是我们每个人的童年,那块板子也是成长生活中许许多多的东西,比如父母老师不经意的一句评价,家人不经意给贴上的标签,都会成为一块板牢牢压在孩子身上,孩子也许看不到它没表达不出它,但是那份沉重一直在压着他,“你五音不全,你合唱别出声”“你数学怎么就是学不好”,一句话,压他一辈子,到最后,孩子只会说:“我本来就不会唱歌”“我数学本来就是不好。。。。”会想起我们自己,小时候想想被盖上了怎样的板子。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