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即良知教育读书

读《易》,数象,0和1的象是“中”吗?

2017-05-09  本文已影响87人  童年的流星

网上有一种说法,“〇”和“1”合在一起,就是“中”,所以华夏文明千古所传就是这个“中”字。多完美的图像化表达,直观生动,过目不忘。不过,质疑者马上会说,0和1都是阿拉伯数字,国人大范围使用阿拉伯数字的历史不过百余年,说什么0和1的结合就是千古心传,是不是过于哗众取宠了。《读易,数象,〇真的这么重要吗?》一文中已经介绍了“〇”的引入过程。我们不妨先看看“1”的象是什么,然后再看“中”的象是怎么来的。

“一”在华夏文明中的独特地位

“一”和“壹”,字音虽然相同,但古文造字原本不同,“一”源自数词,就是1,而“壹”形如完整葫芦,象为天地混沌之初,解读为专一、闭塞、闭合,缓读为“氤氲”或“絪缊”。我们今天讨论“一”的象,实际上是古人将数词1和代表混沌的“壹”的两个象合二为一。

“一”的象,在整个汉字体系中,都排在首屈一指的地位:

“一”在先秦“天人合一”思想中的作用

在先秦易学中,“天人合一”即是天文和人文均“合于一”、“合于道”。支配着上天阴晴冷暖、风云雷雨变化的天道和决定着人类社会的盛衰兴废、吉凶祸福的人道是一致的。那么先秦易学又是如何界定“天道”和“人道”的呢?

先秦易学之“天人合一”尚未统一

(一)先秦易学的两大根系:《老子》和《易传•系辞》

(二)共同的核心特征:

(三)存在的不足

宋明易学对“天人合一”的完善

(一)“太极”——“中道”理论的成熟

1、发挥“一”为天数的基础,引入〇的符号,完成对“天理”之学的改造:

一代表阳、天、奇、有、实,〇代表阴、地、偶、无、虚。这两组象亦可相互化生,同出异名,同出之源被称作“太极”、“大恒”、“易”、“道”、“天理”,这五象同一,为宇宙流行规律之象。阴阳相错、天地相连、奇偶相变、有无相生、虚实相承,其象均为“中”,太极图即据此所绘。因此“太极”、“大恒”、“易”、“道”、“天理”五象与“中”之象同一,以“度”为体,有过犹不及、不偏不倚之意。虽然0和1作为阿拉伯数字确实在中国流行了不过百余年,但作为哲学符号的〇和一已经使用了上千年,〇和一的象的确是“中”。

2、突出《四书》,以“中庸”为核心,完成对“人心”之学的改造:

女、智、柔、弱、顺这五个象同一,男、勇、刚、强、健这五个象同一。这两组象亦可相互化生,同出异名,同出之源被称作“心”,为美好心灵、健全人格之象。男女交合、智勇相偕、刚柔相济、强弱相化、健顺相扶,其象亦为“中”,或称为仁、德、命、性、良心、本心,太极图亦可作其象,落脚在“中孚”、“中和”、“中正”、“中庸”的发挥上。

3、将“天人感应”、“天人合一”之学升级为“天理人心”之学

宇宙流行规律和人格心灵之象同一,仰天俯地,观察世间万象,只是在“心”上细细琢磨。发明本心、培育良心、致良知、致中和四象同一,其象“大畜”。我们生来就有一颗被称之为“人”的灵魂,但因受“潜意识”的蒙蔽,反而失去了它光滑璀璨的光芒,长成了牛头马面的怪模样,其象为“否”。致良知无非让我们重新过上“人”的日子,回归那颗“人”的灵魂,这便是正本清源,原应如此,其象为“泰”。

(二)通过“致中和”、“致良知”解决了“执中”的问题

王阳明在谈读书之法的时候讲:圣人将《大学》的精华浓缩后放在《中庸》的开篇部分,从而告诉读书人如何修养身心,以达“执中”境界:

(三)三教合流,重建华夏文明的开放性

《封神演义》中保留了一句民谚:“舍利金丹同仁义,三教原来是一家”。这正是体现了易学经宋明两朝的改造,所形成的理论自信和开放包容。如果不是因为蒙元和满清两次异族入主,大规模的杀戮和闭关锁国造成的社会动荡和文化衰退,西方科学的传入将会更加丰富“天理”之学,而基督教文明和启蒙思潮也必将与“人心”之学相结合,依旧落脚在“修齐治平”的大学之道上。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