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数字时代的学与教2》 第四章数据决策
阅读本章首先要厘清两个概念:什么学习数据,什么是教学决策。
学习数据: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生成和反馈的信息,可以借由信息技术收集,包括学生写下的的文字、绘制的图画、录制的声音,以及对问题的反馈等。这些生成和反馈都是课堂数据,其中答题反馈的数据是可以统计的,二图片等格式的生成是不可统计的数据。但无论可统计不可统计,这些数据都提供了信息,帮助教师从中了解学情。
教学决策:是指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根据自己的信念、知识和不断形成的实践智慧,同归对教学实践的预测、分析和反思,从而确定最有效的教学方案等一系列发挥教师主观能力的动态过程。教学可以看做是不断做出影响学习可能性的决策过程:在于学生互动之前、互动中以及互动后做出和执行决策。包括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调控,目的是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大部分教师做出教学决策都是基于“直觉”,而直觉依赖经验的积累,是感性的判断。信息技术融入教学以后,能够收集到更多的学习数据,并透过可视化的方式呈现出来。因此信息技术融合课堂,教师更需要根据数据做出教学决策。
初期使用教学系统的老师容易走入的误区是将技术简单的叠加在原来的教学之中,比如通过反馈器进行检测,不管得到的数据如何,教师都按照自己的预设进行题目的讲解,那么数据究竟发挥了什么作用呢?看见数据,正确的使用数据成为教师的另一项“专业修炼”。
首先要看到数据,从预设到生成。不要总是根据预想学生可能回答的答案进而设计下一个教学环节,但可以预设一个能够反映学生当下认知水平的好问题请学生反馈或解答,学生的反馈或答案就是课堂上最鲜活的生成,也是课堂中较好的教学资源。教师需要“看见”学生的反馈,进而推断他们的内在思维,才能做到从数据出进行教学。
做好数据决策教师需要成为有“数据感”的人。在大脑中建立数字和决策之间的联系。看到数据的当下,能够合理的推断数据背后可能的原因,才能根据数据做出有效的教学决策。但这真的不容易。需要在课堂当中不断的实践与反思、逐步积累、丰富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