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士隐仕与隐事(三)

2024-07-29  本文已影响0人  陈建军

——《论语》学习之17-06-3

【原文】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

【白话】子路又向桀溺询问。桀溺说:“你是谁?”子路回答说:“我是仲由。”桀溺问到:“是鲁国孔丘的徒弟吗?”子路回答说:“是的。”


【思考之五】从桀溺的回答中,你认为他是一位怎样的隐者?从孔子让子路问津这一举动中,可以看出孔子对隐者的态度是怎样的?

“桀溺”,钱穆先生认为:“桀,健义,亦高大义。...高大而健。”这个人高大而且健壮,就简单称呼他为“桀溺”吧。

前面讲,“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孔子师徒,一路走来,人困马乏,又一时找不到渡口。孔子一看“长沮”“桀溺”这两个人,在地里“耦而耕”,就知道他们不是普通的种地人,绝非一般人。同样,正在地里优哉游哉干活的长沮和桀溺,看到孔子带着一群人,风尘仆仆,一人坐车,许多人跟随,个个相貌堂堂,器宇不凡,尤其是那位老者,慈眉善目,温良恭俭,颇具智慧,当然也不是一般人。

所以,当子路请问渡口时,长沮故意打岔,当确认老者是孔子时,故意一语双关,卖了个关子。子路转而请问桀溺,桀溺估计搭眼一看,便知你是子路,可偏偏再来个确认。这个“子为谁”,也代表一种敬重与理解。

要是一般人,遇到别人问路,好心好意,仔仔细细地把路线方向告知对方即可。为什么还要追问“你是谁”呢?肯定是有话要讲,且想要深入交谈。当了解了对方的基本情况或确认了对方的身份以后,也就是有了理解、有了确认、有了敬重的前提后,就会讲出后面更深刻的对话,这才是本章最重要的内容。

可见,桀溺这位隐者,不是一般的隐者,而是对儒者、对孔子师徒非常了解的隐者。

生活中,也常有类似的情况。当我们在某个地方,看到一群人或者几个人在路边,或者从我们身边经过,我们忽然觉得有相见恨晚的感觉,或者一看就觉得这个人不一般,于是我们可能会主动攀谈。可是当他主动与我们交谈的时候,我们就会不是简单的回答对方提出的问题,而会绕个圈子,或故意把话题岔开,目的是想多聊聊。就像子路问渡口在哪里一样,故意不回答。从而引出更深刻或想了解的话题。显然,这里长沮、桀溺是要跟孔子、子路做一个更深入的对话。

我们从长沮、桀溺这样的反问来看,其实是要铺陈后面的更深入的对话。因为这个对话不跟一般人随意谈谈,而是要找到正确的人、适当的对象。所以,前面长沮的反问、桀溺的反问,绝对不是随口说说,简单确认对方身份的礼貌性的询问而已。

精彩的内容在后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