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尽心下》03:它要你好看
《孟子·尽心下》03:它要你好看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孟子说:“尽信古《尚书》,则不如没有《尚书》,我对于《尚书》中的《武成》,取信其中的两三策而已。以德行仁的人应该无敌于天下的,最能以仁爱待人的至仁者武王去征伐天下最不讲仁爱的暴虐者纣王,何以能惨烈到血流成河,连木杵都被血水漂浮起来的程度?”
对待书,有两种经典态度,一种出自孔子,一种出自孟子。这两种态度同宗同源,本质上是同一思想的不同呈现形式。
一、好古,敏以求之
孔子讲“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我不是生来就有所知的,只不过是信好古人、古书,能从中汲取营养,今天的我,不过是不断勤奋求取的结果而已。
在另外的场合,孔子又讲,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偏远小地方,也一定会有在忠信的天分上与“我”差不多的人,只不过都没有“我”这般好学而已。
孟子讲舜住在深山中与动物为伍时,与普通的深山野人没有多少分别。等到他听闻一句善言,见到一个善行时,才拉开了与常人的差别。每一次他都如决口的江河水一般学习、发扬那些善言、善行,试图是善言、善行的影响惠及每一个人。
书是什么?是对前人善言、善行的记载,欢喜书,便是欢喜前人的善言、善行,所以,对待书的态度,首先是“好古”,是“述而不作”的。没有对书的绝对信从,便难以真正洞悉时空隔膜下的善言、善行,也就无法成为“敏以求之”的好学者。
所以,读书的第一态度便是“好古,敏以求之”。
二、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书的本质是信息的传递介质,任何介质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都会有相应的局限性。客观的局限性体现为客观条件造成的错漏、残损,主观的局限性体现为人为的添油加醋、歪曲事实。
上世纪中叶,有一种职业叫“说书人”,说书人在说书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二次创作”,一方面他为了取悦听众,要通过夸张和删减,让故事情节变得吸引人。另一方面,他本人的素质和能力导致所传递信息的衰减和谬误。
正因为如此,孟子才讲“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提及的《尚书》,是上古之书的代名词,据说经过孔子的编订。
孟子举了《武成》的例子,书中记载武王伐纣,血流成河,血水多到把木杵都漂浮起来的程度。很显然,写书人或者后来的编者对之进行了“再加工”。
孟子并不是要人疑书,或者干脆不信书,而是要人意识到,书的作者或者后来的编者可能为了讨好读者,会有意识地让书在读者看来更好看一些。读书人不能“尽信”,如果“尽信”了,还不如不受它的误导的好。
今人看待孟子讲的这些,一方面要意识到战争终究是残酷的,即便是“以至仁伐至不仁”,也不会没有暴力。另一方面也要相信以德行仁的力量,准备充分的以仁伐不仁,一定会少很多的阻力,断然不至于像《武成》中记载的那样血流成河。
“好古,敏以求之”让我们把书读进去,去见善言、善行;“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让我们从书中读出来,结合实际情况去实践善言、善行,用以滋养和丰富我们的人生。
它要你好看,你自己得能看出来,唯有如此,才不至被乱花迷了双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