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了81
十月七日
有意义的事情在很多时候是毫无意义的,而有时看起来毫无意义的事情倒是很有意义的。这是因为立场不同,角度不同,价值观不同所致。对于热心助人的人来说,义务献血是善举;儿对于有些人则认为毫无意义,他们也不屑去献出自己体内的鲜血。心怀仁善的人,见什么都能从善的角度考虑,世上万物皆善。而对于暴戾凶残之人来说,他的心里满是邪恶,于是在他看来,这个世界充满了罪恶。
心中的世界感充斥在我们的内心,我们担心着随着时间流逝,自己辛辛苦苦得到的权势、地位、财富、名望都会付之流水。因此对生活也恐惧其逝去,心中充满了焦虑,这样恐惧也就充满了我们的心里。时间不消失,我们心里的的恐惧也就不会消失。化解心中的时间感,方可永恒。
十月八日
不同的人所见是不一样的,有远近之别,有高下之别,有真假之别,有好坏之别。用整个心灵,整个生命去拥抱这个世界,感受这个世界,体悟这个世界的人,因为是用整个的生命在看,所有就可以不受世界、空间的限制,一下子看到很远很大很高,一眼看穿事物的本质,发见真相。而很多人只是用眼睛观察,所见有限,只能看见眼前却看不见过去现在未来。用整个生命去看的人,就具有了一种常人看来是异能的能量。他已经超越了自我、现实、现在,进入到了一种解脱的幻象的世界。没有了现在未来的体验,已经浑然成为一体,成为一个永恒的存在体。表现在外表就是心如止水,物我两忘,宠辱不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十月九日
我们在读书时会有一种体会,对于很多书,虽然它们很好,有真见卓识。读书就是走不进去,总是拿起来有放下去,就是读不下去。而对于某种书则一见钟情,爱不释手,一拿起来就再也放不下去,越读越入心,越读越喜欢,不知疲倦,不知饥饿,不知寒冷,整个心神完全融入其中。这种书就是你的文字知己,一个人一生也许只有一个文字知己,也许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会有很多不同的文字知己。一生可与着很多文字知己相识相知是一个人的荣幸。
我们要经常和我们的内心对话,日三省乎吾身,走进我们的心中,了解它的需求、愿望和期盼,这样我们才能做到身心合一,而不是两者相隔。如果你珍爱,请你修养自己的心灵。人总有一天会走到的终点,金钱散尽,一切都如过眼云烟,只有精神长存世间,所以的追求应该是一种境界。
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面对挫折、苦难,是否能保持一份豁达的情怀,是否能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这需要博大的胸襟,非凡的气度。如果你感到痛苦,证明你的心还不曾麻木。其实,生命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在逆境中磨炼出你的意志,不必计较一时的成败得。“风物长宜放眼量”,去追寻长久的精神底蕴。忍受孤独,在彷徨失意中修养自己的心灵,这就是最大的收获。如蚌之含砂,在痛苦中孕育着璀璨的明珠。人生的烦恼来自于非分的欲望,种种诱惑使你心中的明月蒙尘。淡泊名利,宁静致远,既不抱怨贫贱又不仇视富贵。而对世俗,不随波逐流;面对权贵,如雪峰坚守自己的高洁。这是勇敢,也是骨气,一切都出自本心。 心灵是智慧之根,要用知识去浇灌。胸中贮书万卷,不必人前卖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让知识真正成为心灵的一部分,成为内的涵养,成为包藏宇宙,吞吐天地的大气魄。只有这样,才能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能有指挥若定的挥挥洒洒。如范仲淹“胸中自有十万甲兵”,如诸葛孔明悠然抚琴退强兵。
在纷纷扰扰的世界上,心灵当似高山不动,不能如流水不安。居住在闹市,在曹杂的环境之中,不必关闭门窗,任它潮起潮落,风来浪涌,我自悠然如局外之人,没有什么能破坏心中的凝重。身在红尘中,而心早已出世,在白云之上。又何必“入山惟恐不深”呢?关键是你的心。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