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忙、越穷,越要留白
21号的作业写的很滑稽,一边写《稀缺》这本书的读书心得,介绍稀缺性对人产生的影响,一边又任由自己陷入稀缺中。这种感觉很诡异,想让自己变得更好去看书,可习惯又抓住我不放。
不过,也正因为看了这本书才让我有机会去反省,为什么“知道”却“做不到”。如果“做不到”,“知道”又有什么用,所以必须从现在开始改。
两位作者通过《稀缺》这本书告诉读者: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和忙碌的。书中用大量测试和长期调查证实了稀缺性对贫穷和忙碌的影响。这个观点打破了我原有认知,不过要想弄清楚这里面的因果关系首先要理解几个概念。
稀缺——稀缺不仅是一种物质上的缺乏,还是一种心态缺乏。
专注红利——短时间内高度集中注意力所爆发出来的能力。
管窥——只关注一件事情,导致目光短浅。
借用——透支未来的资源。
余闲——过多的时间和空间。
带宽——关注能力、决策能力、执行能力和抵制诱惑的能力。
拿我自己来说,每次作业都要挨到交作业的前一天或者当天写,这多半是专注红利在起作用。平时很难调动所有注意力去写作业,只有当截止日期快到时,紧迫感才会发挥作用调动所有注意力去完成作业。
专注红利让我完成了作业,可同时也有坏处。当交作业那天出现特殊情况或者突发事情时人会特别焦虑。比如大年三十聚会或者孩子闹脾气时,人的大脑带宽就会被消耗。
在计算机领域里,带宽是指可用的信息量比特率。而在大脑里,带宽是指我们的关注能力、决策能力、执行能力和抵制诱惑能力。
电脑开太多窗口时网速会卡,人脑也一样。当想着怎么快点写、怎么写清楚、怎么说服小孩自己玩时,字只能一个字一个字往外蹦,凑出来的文章连自己都不知道要表达什么。
这就是专注红利带来的坏处,好处是暂时的,可坏处是长期的。因为行为方式会形成习惯,而养成的这种习惯又解决不了突发情况,如果能好好利用余闲就不一样了。
余闲就像我们出差要用的行李箱,箱子很大我们可以把需要的东西都装进去,如果还有空间,还可以装一些不那么需要的东西,整个过程会很愉快。
可如果箱子小,就不会像前面说的那么舒服了。我们要权衡哪些装,哪些不装。最郁闷的是装了几件东西就装不不下时,又要把里面的东西拿出来重新放,这会浪费我们很多时间和精力。
我上次交作业的行为就像用小箱子装东西。想当天完成作业,又想好好陪家人,想的好可做不到。其实大年三十的时间是固定的,交作业的时间也是固定的,完全可以提前完成作业,然后好好陪家人。可习惯又让我陷入忙碌和焦虑,问题就出在我的做事方式中。
从上次交作业的事情中我体会到了稀缺和时间的关系。这本书里我更感兴趣的内容是稀缺和贫穷的关系,没有人想穷,为什么稀缺会让人陷入贫穷。
主要原因也是行为方式。缺时间、缺钱都属于稀缺性,有稀缺就会产生管窥效应。缺时间时,管窥效应会让人只看到眼前急于要完成的事,忽视了更重要的事。比如我大年三十急着写作业,又写不好又没陪家人,结果自己焦虑。
而缺钱产生的管窥效应会让人忽略长期投资(教育、健康和理财)的重要性,陷入眼前拼命赚钱的观念里。严重的还会产生借用行为,用透支未来的钱消费现在,这样循环下去会永远缺钱。
书里举了个很魔性的例子,来论证稀缺性对缺钱人的魔力有多大。印度有个叫克延比都的菜市场,在那里卖菜的小贩中有一半以上是靠借钱做生意。他们每天早上借1000卢比进货,卖完后收入1100卢比,利润是100卢比,然后用50卢比还利息。
如果他们每天省下5卢比,第二天少借5卢比,在复利的作用下50天就可以不用靠借钱做生意,收入也可以翻倍。可是在这些小贩当中,最长的借钱做卖菜的行为长达九年。
更具魔性的是,作者为了深入研究,帮其中一部分人还清了借款。可一年以后,这些人的债务又回到了起点。而让他们重新回到循环借贷的原因不是因为目光短浅、没有地方存钱或者不知道复利的作用,而是突发事件,比如家人生病、亲戚结婚给红包等等。
让他们逃不出借贷循环的核心原因是缺少余闲。“任何一点小小的不稳定都会威胁到生存于稀缺陷阱边缘的人,因为他们没有足够的余闲去吸收这些不稳定因素,只能任由其影响自己的生活”
如果在在经济宽裕的日子里存点钱以备不时之需,他们就不会陷入借贷循环中。可如果带宽不足,就没有足够多的能力去抵御诱惑、坚持不懈的完成计划。
“任何形式的技能习得,无论是去学习社交技巧还是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都需要带宽。如果穷人缺乏带宽,那么他们就无法很好地掌握这些实用技能”。说白了就是,越忙、越穷,越要留白,不然怎么穷的都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