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面大海西边草原

谁是蒙古草原减丁政策的主使人?结果怎么样

2018-02-03  本文已影响1049人  天长水秋

如果你知道丁丁的意思,相信你也一定知道丁还有单指成年人、人口的解释,就象历史教科书上提到的摊丁入亩。

那你听说过减丁吗?定时的遣兵向北剿杀,所有成年男子都在被杀范围之内。这种政策谓之“减丁”。这是金朝政府制定的对付蒙古人的政策之一。

1142年金蒙形势图

遍查金元史资料,都找不到具体的描述。也许这种事情只能意会不可言传?还是有别的原因?

这个关于减丁的信息出自叫赵珙的宋朝驻蒙古国大使,他在回国后所做的述职报告《蒙鞑备录》里提到:

在金朝大定年间,燕京及契丹的地面上就有民谣说:鞑靼来,鞑靼去,官家被赶得没有去处。首领听说这民谣,说:一定是蒙古人将成为我国的祸患。

首领就下令到穷荒的年景,出兵剿杀。每三年派兵向北剿杀,称之为灭丁。至今中原人还能记得这件事。他们说:二十年前,山东、河北,谁家都买卖小奴婢,都是军队劫掠来的。现在的鞑靼大臣,当时很多都是被虏掠到金国的。鞑靼人每年朝贡,就在塞外接受他们的贡礼和钱财,不让入境。鞑靼人逃到沙漠,对金国怨入骨髓。

鞑人在本国时,金虏大定间,燕京及契丹地有谣言云:鞑靼来,鞑靼去,赶得官家没去处。葛酋雍宛转闻之,惊曰:必是鞑人,为我国患。乃下令极于穷荒,出兵剿之,每三岁遣兵向北剿杀,谓之灭丁。迄今中原人尽能记之,曰:二十年前,山东、河北,谁家不卖鞑人为小奴婢,皆诸军掠来者。今鞑人大臣,当时多有虏掠住于金国者,且其国每岁朝贡,则于塞外受其礼币而遣之,亦不令入境。鞑人逃遁沙漠,怨入骨髓。赵珙《蒙鞑备录》

写到这里,不由得想,如果着减丁是金国施行的灭绝民族的政策,那么蒙古人肯定会誓死反抗。如果没有反抗,那么是不是也可以理解为:所谓减丁是蒙古人自己也热爱的福利,草原只有那么大,只能养活那么多人,人多了就要被迫南下劫掠或自相残杀。

金朝人物形象图

怎么办呢?只能牺牲一部分同胞的生命了。当然这只是一种猜想。实际情况是这个政策也没有实行几年就不了了之了。并且在后来蒙古修撰的《金史》里也没有确切的记载。

这就跟其它野史里提到的无从考证的内容想类似。但,对蒙古人的忌惮绝不是女真人。

后来满洲人建立的大清王朝征服了蒙古诸部,也是因为对蒙古铁骑的忌惮,也实行了减丁政策。但是,清朝统治者的减丁是间接的,是让蒙古人改变信仰,由信仰萨满教改为信仰藏会佛教——喇嘛教。

大清王朝根据蒙古民族特点,哄骗忽悠各种手段并举,只为引导蒙古族全民信仰喇嘛教。从而真正实现了隐形或者叫间接减丁政策。

具体说来就是采取全面保护、利用、奖励喇嘛教和"以政护教","以教固政"的政策,使喇嘛人数急剧增加,寺庙星罗棋布,形成"喇嘛众多、寺庙林立"的局面。

寺庙与喇嘛

信仰喇嘛教对普通蒙古族人来说,有很多现实的利益。比如在政治上,赋予喇嘛教寺庙许多特权,上层喇嘛与王公贵族结合在一起,成为上流社会的重要组成;在经济上,寺庙一般都有庙仓,占有大量牲畜、大片草场和耕地。拥有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使得上层喇嘛们可以对被管辖的"阿拉巴特"(属民)和贫苦农牧民进行超经济剥削。

生产生活资料被喇嘛、寺庙占有,对蒙古族人的生产、生活和生老病死等各方面有了强力支配和约束,对蒙古族人口的繁衍与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严重负面影响。所以有人说,喇嘛教在历史上,特别是清朝统治时期对蒙古族和社会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消极作用。

从普通牧民的角度看:做个牧民不仅要拼死拼活地为生计奔波,未来的前景也充满了不确定性。任何一种不确定都可能让人成为奴隶而无法翻身。但是当喇嘛就不一样了,可以给自己和家人带来很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好处,比如当了喇嘛可能有更多财富;当了喇嘛又能学习知识,就算部分家人失去繁殖权力,当喇嘛,还是两全其美,何乐不为?

仔细想想,如果金朝统治者有这种谋略,那么对蒙古人的统治可能会延续很久。当然,这只是一种臆想。历史不能臆想,就象不能把蒙古高原装进瓶子一样。

先假定金朝对蒙古人确实施行了减丁政策,其结果是相当不成功。除了播种蒙古人对金朝统治者的仇恨,再也没有获得别的。

清朝确实对蒙古人施行了减丁政策,只是没有进行直接的剿杀人口。而是采取更间隐蔽的手段:改变其信仰!最终,导致减丁政策得到几近完美的执行。

文中图片均源自网络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