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专题精华私人收藏辩护人读书

《一九八四》: 抹杀多元的精神,洗去最后的良心

2017-03-24  本文已影响738人  d704b92f890b

我最想做的,就是将政治性写作变成一种艺术。——乔治·奥威尔

乔治·奥威尔一生的主要兴趣集中于两件酷爱之事——文学和政治。他不仅在写作动机上强调政治作为——把世界推往一定的方向,帮助别人树立人们要努力争取的到底是哪一种社会的想法;甚至苛刻地自我评价道:“当我缺乏政治目的时,写出来的书总无一例外地没有生气,蜕化成华丽不实的段落、无意义的句子和装饰性形容词,而且总的说来,是自欺欺人之作。”

奥威尔的艺术诉求集中体现于他的两本反乌托邦小说——《动物农场》和《一九八四》当中。此前曾读过《动物农场》,在这部讽刺寓言中,奥威尔将艺术和政治巧妙融合在一起。虽然主要描写对象是动物,看似儿童文学,但却是实实在在的成人读物。书中诸多隐喻,许多细节描写让人不禁拍案叫绝。但《一九八四》却抛去了那层外衣,赤裸裸地对极权制度本身进行了批判。

《一九八四》是一本缓慢而沉郁的书,不能给读者带来酣畅的阅读感受。刚开始阅读时,大量的背景介绍,内心活动,情节推动地很慢,与我以往读的小说大不相同,断断续续地读完前几章才渐入佳境。而读罢全书,方领会到《一九八四》并非纯粹的小说,它属于思想小说,没有曲折离奇和惊心动魄的情节,却会让人产生一种受虐的快感,同时获得一种思考和挣脱的力量。

WAR IS PEACE,FREEDOM IS SLAVERY,IGNORANCE IS STRENGTH(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1956年英国电影《1984》剧照

《一九八四》的情节并不复杂,主人公温斯顿·史密斯是在大洋国“真理部”从事篡改历史工作的外围党员,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他逐渐对其所处的社会和领袖“老大哥”产生怀疑,并且和另一位外围党员裘利亚产生了感情,甚至有了反抗的念头。温斯顿也因此成为思想犯,被思想警察抓住。在经历了专门负责内部清洗的“友爱部”的思想改造之后,他终于成为了“思想纯洁者”。

尽管情节简单,但《一九八四》虚构的世界背景,书中大量的内心活动和对话,都蕴含着极为深刻的思想。所以要谈读后感想,竟一时不知从何说起,索性用书中的三句口号来解读“1984”这个黑暗年代的世界。

01 战争即和平


1984年的世界被三个超级大国所瓜分——大洋国、欧亚国和东亚国,三个国家之间的战争不断。“今日你与我同盟,明日我与你为敌”的状况时有发生,尽管友敌关系变化,战争却一日不停。

在过去的时代里,战争按其定义来说,迟早总要结束,一般非胜即败,毫不含糊。但三个超级国家势均力敌,任何一国都不可能被其余两国的联盟所绝对打败。

所以“战争”真的发生着吗?在文明的中心,战争的意义不过是消费品长期发生短缺,偶而掉下一颗火箭弹炸死一些人,以及仇恨节目和仇恨周无的放矢的满腔怒火,如此而已。

事实上,战争已经改变了性质。

战争的作用就是,维持经济的轮子继续转动而又不增加世界上的真正财富。有些物资原来会使得群众生活得太舒服了,因而从长期来说,也会使得他们太聪明了,战争就是要把这些物资打得粉碎,化为轻烟,沉入海底。战争武器即使没有实际消耗掉,但继续制造它们,仍是一方面消耗劳动力而另一方面又不生产消费品的方便办法。

战争只是统治阶级的维护统治的保障手段,战争打得好打得坏,由于不可能有决定性的胜利,也无关紧要。需要的只是要保持战争状态的存在。

统治阶层利用“战争”这一概念和现象创造他们想要的内部“和平”,所以战争即和平。

02 自由即奴役


上等人的目标是要保持他们的地位。

中等人的目标是要同高等人交换地位。

下等人的特点始终是,他们劳苦之余无暇旁顾,偶而才顾到日常生活以外的事,因此他们如果有目标的话,无非是取消一切差别,建立一个人人平等的社会。

这样,在历史上始终存在着一场一而再再而三发生的斗争,其大致轮廓相同。

在很长时期里,上等人的权力似乎颇为巩固,但迟早总有这样一个时候,他们对自已丧失了信心,或者对他们进行有效统治的能力丧失了信心,或者对两者都丧失了信心。他们就被中等人所推翻,因为中等人标榜自己为自由和正义而奋斗,把下等人争取到自己一边来。

中等人一旦达到目的就把下等人重又推回到原来的被奴役地位,自己变成了上等人。不久,其他两等人中有一等人,或者两等人都分裂出一批新的中等人来,这场斗争就周而复始。

大洋国只有一个政党——英格兰社会主义,按照新话,简称英社

社会也根据与党的关系被分为核心党员、外围党员和无产者(群众)三个阶层。实际上,这三个阶层正对应着上、中、下三等人。以老大哥为首的核心党员为了维护统治,必须防止被外部力量所征服和群众起来造反,也不能让自己丧失统治的信心和意志,尤其不能让一个强大而不满的中等人集团出现。

所谓 “战争”的存在,已使得英社不必担心外部力量,因为其他两个超级大国也在用同样的手段维护统治。用虚假的“战争”换来实际的“和平”,也令下等人(无产者)无暇产生造反的念头,“只要不给他们比较的标淮,他们从来不会意识到自己受压迫”。所以核心党员的工作重点就是盯紧像主人公温斯顿这样的中等人,利用潜藏在不知哪个角落的思想警察将每一个思想犯抓住。

具有监视与监听功能的“电幕”被用来控制人们的行为,不仅强使全体老百姓完全顺从国家的意志,而且可以强使全体老百姓舆论完全划一。

一个人在单独和自由的时候总是要被打败的。但是如果他能完全绝对服从,如果他能摆脱个人存在,如果他能与党打成一片而做到他就是党,党就是他,那么他就是全能的、永远不朽。

自由与奴役,在英社的暴政下相互转化。在统治阶级看来,权力乃是对人的权力,是对身体,尤其是对思想的权力。当对人的思想掌握了绝对控制权时,对物质的权力还显得重要吗?


03 无知即力量


在大洋国,政府机构分为四个部门:和平部负责军备和战争,友爱部负责维持秩序、镇压和严刑拷打,真理部负责宣传、文教和篡改历史,富裕部负责生产和分配(名字对应职能是不是很讽刺?)。按照新话,分别简称为和部、爱部、真部、富部

新话的目的,就是要缩小思想的范围,词汇逐年减少,意识的范围也就越来越小。最终使得大家在实际上不可能犯任何思想罪,因为将来没有词汇可以表达。凡是有必要使用的概念,都只有一个词来表达,意义受到严格限制,一切附带含意都被消除忘掉。

举例来说,如果你有一个“好”字,就不需要“坏”字了,“不好”就行了――而且还更好,因为这正好是“好”的反面,而另外一字却不是。再比如,如果你要一个比“好”更强一些的词儿,为什么要一连串象“精彩”、“出色”等等含混不清、毫无用处的词儿呢?“加好”就包含这一切意义了,如果还要强一些,就用“双加好”、“倍加好”。

为什么“无知即力量”?

因为在没有理解能力的人身上,党把它的世界观灌输给他们最为成功。最明显不过的违反现实的东西,都可以使他们相信,因为他们从来不理解,对他们的要求是何等荒唐,因为他们对社会大事不发生兴趣,从来不去注意发生了什么事情。正是由于缺乏理解,他们没有发疯。

他们什么都一口吞下,吞下的东西对他们并无害处,因为没有残渣遗留,就像一颗玉米粒不加消化地通过一只鸟的体内一样。

而怎样做才能让如此庞大的群众变得无知?“战争”是手段之一,长期的贫困避免了愚昧无知的绝大多数人学习文化,减少能独立思考的人。另一手段就是“篡改过去”,“谁能控制过去就控制未来,谁能控制现在就控制过去”。为了要使广大无产者,以及外围党员相信他们比其祖先生活过得好,物质生活平均水平不断地提高,必须使他们同过去隔绝开来,就像必须使他们同外国隔绝开来一样。

真理部工作日常-1956年英国电影《1984》剧照

主人公温斯顿工作的真理部,就是负责“篡改过去”。从报纸到书籍,从文字到图像,从数字时间到人名地名,每日都有新的指令对过去进行篡改,例如上一秒大洋国还在与欧亚国打仗,下一秒就得改成在与东亚国打仗(当然在“1984”你绝不能承认改过)。

英社认为,过去并不客观存在,它只存在于文字纪录和人的记忆中。凡是纪录和记忆一致的东西,不论什么,即是过去。既然党完全控制纪录,同样也完全控制党员的思想,那么党要过去成为什么样子就必然是什么样子。同样,虽然过去可以篡改,但在任何具体问题上都决不承认篡改过。因为,不论当时需要把它改成什么样子,在改以后,新改出来的样子就是过去;任何其他不同样子的过去都没有存在过。甚至在同一件事在一年之中改了好几次而改得面目俱非时,也是如此。党始终掌握绝对真理,很明显,绝对的东西决不可能会不同于现在的样子。

对于下等人,仅通过“篡改过去”就能控制得很好,而对于中等人,就必须使用到“双重思想”。双重思想意味着在一个人的思想中同时保持并且接受两种相互矛盾的认识的能力。双重思想是英社的核心思想,因为党的根本目的就是既要利用自觉欺骗,而同时又保持完全诚实的目标坚定性。

党内知识分子知道自己的记忆应向什么方向加以改变;因此他也知道他是在篡改现实。但是由于运用了双重思想,他也使自己相信现实并没有遭到侵犯。这个过程必须是自觉的,否则就不能有足够的精确性;但也必须是不自觉的,否则就会有弄虚作假的感觉,因此也有犯罪的感觉。

有意说谎,但又真的相信这种谎言;忘掉可以拆穿这种谎言的事实,然后在必要的时候又从忘怀的深渊中把事实拉了出来,需要多久就维持多久;否认客观现实的存在,但与此同时又一直把所否认的现实估计在内――所有这一切都是绝对必要的,不可或缺。

甚至在使用双重思想这个字眼的时候也必须运用双重思想。因为你使用这个字眼就是承认你在篡改现实;再来一下双重思想,你就擦掉了这个认识;如是反复,永无休止,谎言总是抢先真理一步。最后靠双重思想为手段,党终于能够抑制历史的进程,而且谁知道呢,也许还继续几千年有这能力。

在结局部分,温斯顿被关在友爱部进行“学习、理解、接受”时,双重思想就起了重要作用。也许你会好奇,对于思想异端分子,为什么不直接消灭,而是要大费周章地进行改造呢?在友爱部,温斯顿也有过这种困惑,严刑拷打难以忍受,一心求死却不得时,他听到了这样一番话:

在中世纪里,发生过宗教迫害。那是一场失败。它的目的只是要根除异端邪说,结果却巩固了异端邪说。它每烧死一个异端分子,就制造出几千个来。为什么?因为宗教迫害公开杀死敌人,在这些敌人还没有悔改的情况下就把他们杀死,因为他们不肯悔改而把他们杀死。他们所以被杀是因为他们不肯放弃他们的真正信仰。这样,一切光荣自然归于殉难者,一切羞耻自然归于烧死他们的迫害者。

我们并不因为异端分子抗拒我们才毁灭他;只要他抗拒一天,我们就不毁灭他。我们要改造他,争取他的内心,使他脱胎换骨。我们要把他的一切邪念和幻觉都统统烧掉;我们要把他争取到我们这一边来,不仅仅是在外表上,而且是在内心里真心诚意站到我们这一边来。我们在杀死他之前也要把他改造成为我们的人。我们不能容许世界上有一个地方,不论多么隐蔽,多么不发生作用,居然有一个错误思想存在。甚至在死的时候,我们也不容许有任何脱离正规的思想。

温斯顿在经历无尽的肉体和精神凌虐之后,最终背叛了爱人,彻底改写了自己的记忆。权力面前无所谓“真实”与“真理”,对于权力机器来说,肉体的消灭不是目的,心灵的征服才是战绩。

权力就在于给人带来痛苦和耻辱。权力就在于把人类思想撕得粉碎,然后按你自己所选择的样子把它再粘合起来。

BIG BROTHER IS WATCHING YOU(老大哥在看着你!)-1954年BBC周日晚间剧《1984》

在《一九八四》中,人们被困于一个世界里,独立自主的思想和逃脱的希望都不可能存在。温斯顿·史密斯作为最后一个在思考的人,当觉悟达到最高点时,却被逮捕、关押、折磨,洗去了最后的良心。

《一九八四》作于1948年,是奥威尔在1950年去世前的最后一部作品。这个故事总结了奥威尔一生对于政治的思考。奥威尔有意使读者的期望落空,让温斯顿在最悲惨的境况下被彻底击败,这样的结尾无比凄凉。很多人读《一九八四》,或恐惧、或悲伤、或感到“体无完肤”,或觉得“丑恶”“残忍”等词都变得轻微了。可就是这样一本书,让奥威尔被称为“冷峻的良心”,人们在文字里懂得了他伟大的道德力量。

居于少数地位,哪怕是一个人的少数,也并不使你发疯。有真理,就有非真理,如果你坚持真理,哪怕全世界都不同意你,你也没有发疯。

反乌托邦小说都强调人要争取思想自由、精神独立,而反对绝对盲从,于是就会引发“为什么”和“怎么做”的思考。好在任何时代,任何地方,都会有那么一个人,想探求真理, 这就是《一九八四》中的温斯顿,就是写出《一九八四》的乔治·奥威尔。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