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景| 上海时光
By 陈小可
其地居海上之洋。
关于上海地名的由来有几种说法,姑且把《弘治上海志》中的这句话作为来源吧,因为喜欢。
很多年前,最喜欢的城市是上海。那时读初中,觉得上海是座有故事的城市,住过曾经最喜欢的传奇作家张爱玲,出了众多当时很羡慕的因新概念作文大赛成名的青年作家,还是当时喜欢的小说故事的发生地,比如《长恨歌》《十八春》……
准确说,是喜欢文艺作品中的上海,当时写作文也无意识地受到影响,无病呻吟,教语文的年轻的侯老师评价,说我作文里弥漫着一股“小资情调”。这个词压根不知道什么意思,好奇的同学问老师,什么叫小资情调?老师说直白地讲,就像她留在大城市做广告设计的同学,工作累了就咖啡店坐坐喝咖啡,心情不好了就去公园转转、书店静静,高兴了就去商场几千块钱买双鞋……当时,乡镇中学里一班土生土长的十多岁的小屁孩们听着新奇又羡慕。
其实我作文没有写过老师口中的那种生活,至于字里行间怎么有小资情调我也不大明白。
高中时,人文地理课讲城市发展问题,总将上海的种种城市弊病作为案例,才发现,现实中的上海,早不是想象中时的样子,心里的向往就这么被现实肢解的支离破碎。那时突然觉得,这座城市旅游去看看就好,看看旧上海,找找张爱玲的影子。
瞧,我打小就这么感性地做决定,甚至有时候叫“任性”。
现在回想,这遇到点事就倔和躁的毛病怎么形成的呢?从小没有被娇生惯养过,父母勤俭朴实,我作为老大,从小也担负了很多责任和压力,独立、早熟,是父母的骄傲、有老师的厚爱、做同学的榜样,可能这样一路走来,骨子里的傲气也根深蒂固;加之从小受太多个性作家、文学作品的影响,追求自由独立的个性也潜移默化。
直到步入社会,在与人的交往中,这些因素的弊端逐渐暴露。身上的棱角太多,即便再怎么告诫自己谦和少言,再怎么得闲时做瑜伽、练毛笔,还是会在遇到某些小细节时无法掌控情绪,无意识地在言语上一争高低,其实并没有什么意义。
也许像我一样面临这类问题的人不在少数。
很多年的校园生活,我们总是集中精力去平衡各科成绩。你要努力在每次考试中得第一,要做课堂上回答问题最精彩的那位,写作文要有特色,作文比赛、演讲比赛你都要拿奖,班级联欢会、班会你要当主持人,要花时间想最有创意的主题和活动方案……
你一路走来总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也一路在别人的赞许和肯定中成长,可是呢,然后呢?
步入工作,你依旧延续着一直的习惯,上级交给的每项任务你像解答一道题或完成一次考试一样拼力,精力都集中在怎么做的更完美,遇到不会的技能,就努力把这个技能拿下。你以为这样就把工作做好了,时间长了才发现,工作中还有各种沟通、各种观点的碰撞、各种协作、各种协调、各种接受和各种执行。
校园学习终究缺失了人际交往、情绪调整课程。怎么说话别人更容易接受?怎么沟通更有效?怎么在情绪起伏时控制情绪?曾经的很多年,我们没有意识,也没有精力去琢磨这些问题,多年后的现在,我们为此磕磕碰碰,为不成熟付出代价。或许,这就是成长。
没想过写这些,却不由自主写了这么多。写文字,真是个解剖内心的好方式。
有人说,不要在深夜做决定。深夜写下这些文字,天亮后我也该后悔吧……
前段时间突然想出去走走,脑中闪过的第一个城市是上海,临时买了车票,拥有了我的第一段上海时光,有了下面这些照片。
感到狭隘的时候,不妨出去走走吧,“如果不出去走走,你会以为这就是全世界”。
Part1 午后,漫步时光
-1-
摄影/小可“你如果认识从前的我,也许你会原谅现在的我。”,或许吧,但其实,并没有人为你的不成熟买单。
-2-
摄影/小可现在看来,很多事,可能很早前就已注定。很多的果,可能很多年前已开始有因。
-3-
摄影/小可疯狂蔓延的生命力何其壮观!一直把橡树与木棉的独立作为向往,或许借助和攀援的生命也别有一翻精彩。
-4-
摄影/小可 摄影/小可 摄影/小可羡慕用画笔定格记忆、记录时光的人,就像羡慕那些用音乐、舞蹈、文字、相机等记录生活的人。
Part2 入夜,繁华风光
-1-
摄影/小可去过太原的柳巷、西安的回民街、天津的滨江道、北京的王府井和南锣鼓巷、哈尔滨的中央大街……但还是被上海这条夜幕中的步行街惊到。
-2-
摄影/小可不同于旧上海的老旧潮湿,更多是现代化的包容、再包容。
或许辗转于这无限的繁华与虚荣间,人才更能深刻了解理想与现实的距离,体味坚持和妥协的个中滋味。
-3-
摄影/小可就像人与人之间,也需要搭建桥梁,保证信息沟通。修缮自己此岸的同时,也要花精力搭建桥梁,通往彼岸,让自己走出去,也让别人可以走进来。
-4-
摄影/小可恰巧遇到,顺手定格。不会拍夜景,先凑合看吧。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