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年 5 月 12 日星期二
辛太学┃天人生活
中霖老师
这回与王林海老师从源头开始梳理《心性艺术史》,是受到“中国文化溯源”共学班同学们的鼓舞。其实,从林海老师本人而言,进行这样的梳理,已经有 20多年了。而我与林
海老师结缘,共参“中国文化的本来面目”这个话头,从香山,到天水,至今也有 12年了。昨天,林海老师也很感慨:这辈子一路走来,在人们心目中,从一个白面小生,到南人北相一个胡子拉碴的汉子;从被人誉为“江南才子”,再到被人戏称为“小夫子”;从人们眼中的狂人,到现在也说不清出自己是什么人了,岁月流逝,物是人非,但有一点从来没变过, 心中永远是欢乐。
孔子亦如是啊,天地之一瞬,且做东西南北人。夫子称自己述而不作,信而好古。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但夫子不是“逍遥派”,而是“行动派”,他非常勤奋,一辈子志于道,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这一次《心性艺术史》的拍摄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七讲,《岩画之美》《玉器之美》
《陶器之美》《青铜之美》《漆器服饰之美》《雕塑之美》《绘画之美》,集中在汉末之前, 从上古时期的真人时代,到之后的礼乐文明。这时华夏文明已经完成了人文的高度自觉。然而,在当前的主流历史叙事中,这段文明是被遮蔽的。通常艺术史家和美学家们,从物质文明和技术发展的角度,将这个时期的玉器、陶器、青铜器和漆器服饰等,都视为工艺美术。至于上万年前的岩画,则被认为是原始人的涂鸦。见物不见人,见人不见心,可悲!可叹!
《心性艺术史》第二阶段,是从魏晋一直到明清。三国时期,华夏文明断崖式的坠落, 伴随着佛教文化东渐,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印度文明,以及年轻一点的希腊文明、波斯文明等都流入中国。人们常说,四大古文明,除了中华文明,其他三大古文明都消失了。其实不然,我们对这一千六百年间中国艺术的梳理,可以清晰的看见,四大古文明都在华夏大地上活着。无论是石窟造像艺术,还是日用的瓷器等等,都是人类文明相互融合的成果。
第三阶段的拍摄,就是针对近两百年的所谓现代文明,以中国人的文心来重新打量。孔子作《春秋》,说“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今天我们梳理《人类心性艺术史》,同样是以不同时期人类留下的“心迹”,来证明大义。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拨乱反正。
昨天的第五讲《漆器服饰之美》,精彩绝伦,林海老师取的标题是“齐乎太华”。汉以及汉之前的中国人,其精神是飞翔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此三者,皆本于心,是故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唯艺不可以为伪。中国人写意,写的是神意,所以只能用诗的语言来赞叹古人的作品,如含弘光大,如流光其声,如太和万物,而无法用科学理性的说明书式的文字来描述。
林海老师感叹道,中华文明就像无限宽广的海洋,人类所有的污水浊流倾泄到大海,对大海不会造成根本的伤害,反而中华文明可以一次又一次地澄澈人心,赞天地之化育。这是中国文化的天命。天下一家,中国一人。今日文化复性,就是帮助人类回归天人生活。
(中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