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文章不一定是为了上首页投稿剽悍读书营

再读《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

2020-05-31  本文已影响0人  泥小零成长说

听完鱼哥的讲书音频后,我又将《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这本书重新读了一遍。

这次并非所有的章节都重读,只是选择性地读了自己感兴趣的章节,主要是想了解俞敏洪的个人成长历程,以及他的做事方法。

01 离开北大

俞洪敏在北大教书的期间遇上了出国热潮,当时他也想出国,便参加了托福和GRE的出国考试。他的成绩很好,但因为一些原因,他错过了国外某学校的奖学金。

由于北大老师的工资很低,他为了赚钱出国留学,便去了外面的培训机构教英语,一个月能多赚一两千块钱,之后他为了多赚点,在北大成立了托福培训班。

也因为这样,他与北大领导发生冲突,被记过处分,在深思熟虑之下,他选择了辞职。

可能现在看来,从体制内辞职没什么好惊讶的,但当时是1990年,北大老师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一份光鲜亮丽的铁饭碗,一辈子的好工作。

结果俞敏洪却主动辞职了,这是需要很大勇气的。可见,他当时的自信、勇气、目标都是很强的,而这份信心也来自于他的英语专业水平和教学水平。

02 创办培训班

从北大辞职后,俞敏洪并没有直接开始招生培训,而是认真分析了一番。

他把培训方向定为托福和GRE,一是因为当时准备出国的学生很多,而出国必须要通过这两门考试;二是因为这是他自己擅长的。

当自己的优势和市场需求结合,便有了个人和事业发展最核心的要素。

方向定好之后,他也没有直接招生,而是定了一些要求,就是招北大、清华的学生。

为啥呢?

第一,这两所学校不仅在中国有名,在外国也有名气,这些学生被录取的几率会更高。

第二,这些学生的英语底子不错,再通过他的教学很容易出高分,这样也利于他培训班的名气。

第三,这些学生大多是优秀的人才,他可以和他们做朋友。

这样看来,是双方共赢、彼此成就的结果,他帮学生达到出国的目的,同时自己还能赚钱,赚名气。

从俞敏洪的做法来看,他是有生意头脑的,先分析了市场需求,再结合自身优势,然后去招一些基础好的学生。这样一来,有市场、有人才、有好老师,做成事的几率就增加了。

03 招第一批学生

想法是好的,但如何开始第一步呢?毕竟失去北大的光环之后,没有人知道俞敏洪是谁。

他的做法是做免费活动和讲座,给大家分享出国考试方面的知识,细化到托福学习方法、GRE学习方法、背单词的方法、出国注意事项等等。

因为无偿做了几十场活动,而且极度用心,给学生超出预期的内容,再加上他的讲课风格比较轻松幽默,很多学生被吸引过来,还有很多转介绍。

而他私下还会请学生吃饭,和学生聊天,让很多学生有好感,觉得他不仅课讲得好,为人相处也很好。就这样,进来的学生也越来越多。

在这里我们可以发现他前期的营销方法。

一是免费给学生好处,而且是给出超预期的好处,让对方觉得自己赚大了。

二是他是有一定人格魅力的人,比如积极乐观、励志、自信、风趣幽默、没有架子,这一点在他讲课时、和学生聊天时就发挥出作用了。

即使他私下和学生相处,也像平等的朋友关系,而且他自身的能量很足,所以在面对500多人时,他也毫不怯场。

创业考验的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俞敏洪不仅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也不差。

04 对待竞争对手

当新东方越做越大时,遭遇了很多竞争对手,有些人对新东方很是痛恨的,他们甚至在贴广告的时候捅伤了新东方的员工。

后来,竞争对手经营不善,老师丢下学生跑了,学生和家长要求退费,培训机构的负责人找到俞敏洪帮忙,没想到他不仅帮了,还给她出了一些主意,解决了对方机构面临的问题。

从那之后,就没有竞争对手找他们的麻烦了。从这件事中,俞敏洪也明白了,做人大气一点,对人的善意是可以让别人变好的,而且还在业界留下了好名声。

我们可以通过这件事看到,俞敏洪的格局和胸怀比竞争对手要高很多,而且做人真诚,没有攻击性,不记仇,这些也是后来为新东方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