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财富观

2022-10-29  本文已影响0人  离离风翼

白居易的一句“商人重利轻离别”,道出了传统社会对于“逐利”的轻视。

仿佛追求利益就等于丧失了品格修养,或者至少在境界上是不高的。

古代百姓被分为“士农工商”四个阶层,其中商的社会地位最低。

这种对利的鄙薄,似乎是受了儒家思想的极大影响。

当我们回溯到儒家始祖——孔子,翻看《论语》的记录,得到的,却是不同的结论。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  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  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 曰:“教之。”

孔子去卫国,冉有驾车。孔子说:“人口真多!”冉有说:“人口够多时,下一步做什么呢?”孔子说:“先富起来。”冉有说:“富足以后呢?”孔子说:“实行教化。”

从两人对话中可以看出,孔子希望人们先过上富裕的生活,然后再谈教育问题。

财富是其它需求的基础。拥有财富,具备非常积极正面的作用。

“富与贵,人之所欲也。”追求利益是每个人正当的需求,孔子对这一点并没有予以否定和批评。

连孔子本人对金钱利益也抱有着正向的态度: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如果富贵可以追求,即使是给人执鞭的下等差事,我也愿意去做。如果富贵追求不来,那就遵从我的爱好去做。”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孔子对追求财富并不排斥,相反还颇为欢迎。

他强调的是,对其不必刻意钻营,而要随遇而安,富有更好,不能富有也没关系。


孔子鄙薄的不是“利”,而是对利的无休止无底线的追逐。

因为这会蒙蔽人的心智,使人们放弃了对内在修养的追求。

他认为“放于利而行,多怨。”

凡事以利为衡量标准,不讲求道德底限,慢慢的就容易让社会充斥着怨恨。

想想我们对身边唯利是图的人,是不是容易产生反感呢?

那些事事向钱看,为钱不择手段的人,自身是不是也充满了负能量呢?

所以孔子一再提醒世人,要“见利思义”,要“富而好礼”。这样更加有助于社会进入良性循环,达到物质、精神双重富足。


今天,追求财富已经成为了正大光明的事情,能赚到钱也是个人能力和价值的体现之一。

这个时期,读一读孔子的教导,体会一下孔子的财富观,就非常有益处了。

赚钱第一要合理合法,第二,如果赚钱的同时又能够帮助到他人,那这个社会就会因我们的善意,而增加一份温暖。

走在正路上,努力赚钱吧!

毕竟,连孔子都说:

“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