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语世界上下五千年历史故事

从神童到帝师的张居正为什么死后差点被掘坟?

2019-07-28  本文已影响407人  山色归读

一度热播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一再提到一本书——《万历十五年》,剧中的重要角色省委副书记高育良就很痴迷该书,这本书中的主要人物就是张居正万历皇帝朱翊钧这一对相爱相杀的师生。

张居正字叔大,号太岳,湖北江陵(今荆州市)人。他出生在荆州府江陵县的一位秀才家里。在他出生前一天,其曾祖父曾做了一个梦:月亮落在水瓮里,然后一只白龟从水中浮起来,于是其曾祖父信口给他取了个乳名“白圭”,圭是古代帝王或诸侯在举行典礼时拿的一种上圆下方的玉器,这么叫自然是希望他来日能够光宗耀祖。

他5岁入学,7岁能通六经大义,12岁考中了秀才,13岁时就参加了乡试,凭借一篇非常漂亮的文章本可以少年中举,只因当时的湖广巡抚顾璘觉得张居正大才难得,“玉不琢不成器”,于是有意让张居正落地多磨练几年,三年后才取年满16岁的他为举人。

顾璘其实对他十分赏识,赞不绝口曰:“此子将相才也!”,并解下犀带赠予张居正。果不出所料,嘉靖二十六年,二十三岁的张居正中二甲第九名进士,授庶吉士,由编修官至侍讲学士领翰林事,所以张居正一直被称为“神童”。

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明穆宗隆庆皇帝第三子,母贵妃李氏原为裕王府邸宫女。只因隆庆帝长子、次子相继夭折,隆庆二年,朱翊钧被册立为皇太子,隆庆六年,虚岁才10岁的朱翊钧即皇帝位,改元万历。

朱翊钧的生母李太后身世卑微原是宫人,后来母以子贵才晋升为贵妃,所以深懂权力经营以及权谋、见识i的重要。皇太子是一国储君,将来要治国治民,必须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了解以往帝王承业治国的经验教训,熟悉朝章典故,掌握驾驭臣民的本领。

明穆宗任命张居正等一批大臣为教官,辅导少年的万历读书。在母亲李氏的严厉督导下,朱翊钧学习非常用功。朱翊钧小时候只要稍有懈怠,李太后就将其召至面前长跪。每次遇到讲筵的时候,李太后都令经筵讲官入前亲授。没遇到早朝的时候,五更就到了朱翊钧的寝宫,早早将朱翊钧叫起。

万历初年,内阁首辅张居正作为帝师亲自指导万历帝读书,为他安排周详的课程,同时选拔其他几位有素养的大臣辅助教学,培养其治国安邦的本领。朱翊钧还是太子时候就被要求按照祖宗旧制,举日讲,御经筵,读经传、史书。

朱翊钧即位后,依照张居正的建议,每天于太阳初出时就驾幸文华殿,听儒臣讲读经书。然后少息片刻,复回讲席,再读史书。至午饭完毕时始返回宫内。只有每月逢三、六、九常朝之日,才暂免讲读,即使是隆冬盛暑亦从不间断。

隆庆元年张居正任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后迁任内阁次辅,为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隆庆六年,张居正同宦官冯保合谋,逐高拱,代为首辅。

明神宗朱翊钧年幼,一切军政大事均由张居正主持裁决。他前后当国十年,是明代最有权威的一个首辅,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不可多得的政治家。当政期间,面对吏治败坏、财政危机、赋役不均、军心涣散的局面,他利用手中掌握的权力,雷厉风行地推行了一系列改革。

在内政方面,提出了“尊主权,课吏职,行赏罚,一号令”,推行考成法,裁撤政府机构中的冗官冗员,整顿邮传和铨政。经济上,清丈全国土地,抑制豪强地主,改革赋役制度,推行一条鞭法,减轻农民负担。军事上,加强武备整饬,平定西南-,重用抗倭名将戚继光总理蓟、昌、保三镇练兵,使边境晏然,万历初年呈现出明代中叶以来最好形势。

有关湖北人的一句广为人知的谚语“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据说就与张居正推行的政改有关。这句话无疑是在用“九头鸟”在指征“湖北佬”,褒贬不一。褒义是说湖北人象九头鸟一样有九个头,自然聪慧、精明能干、智商相对较高。从贬的方面说,湖北人的“聪明”与其他省人的不同,说得好听点,是“狡黠的机智”,心眼多,过于精明;说得不好听点,九个头用到歪处就是“小聪明”,办事不按规矩出牌,乃至阴险狡猾、刁钻奸诈,更极端的就是见利忘义。

据说是张居正当首辅时大权在握,一口气举荐了九个湖北老乡做御史 。他一方面大力推行“万历新政”,另一方整顿吏治,从严查处贪官污吏。尽管政风一新,成效显著,但是那些受到惩处整治的贪官污吏,心怀不满,私下大肆咒骂“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也就是说,是政敌散布出来以对九个御史(“九头鸟”)加上张居正本人。

张居正为人善谋,独揽朝政,大力推行“万历新政”,强化政令,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他推行一条鞭法,使得税收统一收钱不收物,更实行类似于今天的考勤制度的考成法,加强对文官的政绩考核。张居正一切的改革着已于地主阶级的长远利益,但是又不得不损害一些官僚、大地主的眼前利益。他死后,有些人就开始了肆意的报复和攻击。

张居正逝世后的,善于察言观色的言官把矛头指向张居正,那些被他惩处过的贪贿者也抱团反击,他成了“万古之罪人”、“乱政之权奸”。张居正去世不到两年,万历12年4月,作为张居正学生的明神宗朱翊钧突然翻脸不认人,下旨抄了张居正的家。并削尽其宫秩,迫夺生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甚至张居正也险遭鞭尸。

张居正的长子张敬修在严刑拷打后不堪受辱,留下绝笔后自缢身亡;他的三子张懋修则是投井和绝食自杀都没有成功,最终被发配边疆而死;还亲属十几人被困;张居正八十多岁的老母也差点丢了性命。家属饿死的饿死,流放的流放,后万历在舆论的压力下中止进一步的迫害。一代能臣落得如此下场,人亡而政息!

此事从明朝万历年间到现今,在长达400多年的时间里,一直是众说纷纭,见仁见智。一般来说,涉及抄家大罪的主要有谋反,叛逆,奸党或大肆贪污受贿等,而张居正一生鞠躬尽瘁,万历皇帝为何要下手如此狠辣?当时比较正直的左都御史赵锦就曾上疏提出异议,认为张居正“未尝别有异志”,意思就是说皇帝这么干对张居正不公道,于法无据。

万历皇帝的回答是张居正“专权乱政,罔上负恩,谋国不忠”,他用这12个概括了给张居正定罪的依据;并且,这个认为自己对张氏够宽大的了,“本当剖棺戮尸,念效劳有年,姑免尽法……”,就是说没有挖出其尸身、挫骨扬灰就算对他不错了!

从心理学上说,越压抑的孩子内心的叛逆趋势越强。过于早慧、乖巧的万历帝早年在父皇、其母李太后、严师张居正的督导下表现相当不错。可是,随着年岁渐长,在叛逆心理的驱使下,他表现越来越“不靠谱”。在他执政后期,几乎不上朝,天天吃喝玩乐;总想要废掉自己不喜欢的嫡长子,改立自己喜欢的郑贵妃的儿子;和大臣展开了数年的“闹意气”似的斗争……

万历八年,一次他喝醉后找到一个太监要他给自己唱歌,但那个太监不会唱歌,他马上下令要杀他。这事马上就传到了他母亲李太后那里,太后给他看了一本书叫《霍光传》,霍光曾经干过一件大事,就是废过皇帝。李太后意思非常清楚:如果万历再胡作非为,就把他废掉!万历也非常明白:现在有能力废掉他的,就是他心里一直忌惮的首辅张居正。

万历帝从小就害怕张居正,每次背书背错了,就可能遭到他严厉的训斥,见面都恭恭敬敬地喊他“先生”,到万历元年张居正当上内阁首辅,万历帝的称呼就变成了“元辅张先生”。

而且因为为这事,张居正在李太后的授意下,写了一道劝诫皇上“慎起居”的奏疏。《明史·李太后传》中说张居正“具疏切谏”,过几天,张居正又遵李太后的懿旨,替万历皇帝代草“罪己诏”颁示天下,此场风波才告平息。所以由此他心底更恨张居正。

张居正在万历年幼时把持朝政,与司礼监秉笔太监冯保连成一线,得到万历皇帝生母李太后的全力支持,使得万历初年外朝和内廷都由张居正一手掌控。万历十岁即位,到二十岁时张居正病逝,在这十年时间内万历皇帝始终被张首辅压制,皇帝基本上是傀儡!

张居正对万历要求甚严,就像压在他身上的一块大山,十分不舒服。万历对待张居正的态度是随着他的成长改变的,幼时尊敬、依赖、信任,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体会到了做皇帝的权威,逐渐对这位师相开始不满,畏大于敬。

张居正当国十年,所揽之权,恰恰是皇帝的大权,这是张居正效国的需要,但他的当权便是君权的失位。在权力上,居正和神宗成为对立面。张居正的效忠国事,独握大权,在神宗的心里便是一种蔑视主上的表现,这对一个皇帝来说简直是奇耻大辱!这是帝王的逻辑。

由于张居正的功高震主这段时间的万历实际上既惶恐又愤怒。 随着万历对于君臣之礼概念的逐渐形成,对于张居正的态度也由尊重、无奈、转为了愤怒,这一切都为张居正死后遭受的待遇埋下了伏笔。

张居正死后,“反攻倒算”张居正的势力甚嚣尘上,万历皇帝多年积压的情绪也来了一次性总爆发,感性战胜了理性!多年的圣贤诗书礼仪周数全没有效果。在傲慢皇权的驱使下,万历觉得他应该而且可以为所欲为一次!就是为所欲为!

当了十年说一不二的内阁首辅,张居正的影子无处不在,当终于可以“自专自主”、率性而为的万历帝处理政事的时候,他看见的全是张居正的影子,想出去走走也有张居正的影子,甚至回到内宫都能看到张居正的影子,人不想活在另外一个人的阴影之下,彻底战胜或者毁灭他可能是最好的办法!

于是,他废除了张居正生前制定的各种政策,开始疯狂地发泄他的不满,甚至张居正墓都要被毁。他将个人感情置于国家利益之上,实际上也为明朝从此开始迅速衰败埋下了伏笔。

欢迎交流、分享      敬请关注“山色归读”!


【有奖征集】简书新功能名由!你!来!定!——只需对“山色归读”的评论点赞,不消耗权重哈!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