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随笔专栏旅游随笔专栏紫水晶书院·美图天下(各类画作、书作、设计作品、摄影作品)

水陆码头——贵气而朴实的崇州元通古镇

2020-02-08  本文已影响0人  完璧

成都市崇州元通镇位于崇州市中北部,距离成都一小时高速公路车程。所以,这些年也是去过好几次,时有路过停车,还要买上一些崇州的叶儿粑,咬一口还滴着油呢。

                                                           一

1、古码头。据了解,崇州属岷江流域,三江(味江、泊江、文井江)交汇的地方是古代崇州水上航运的起始点,也成就了元通的富庶。据当地百姓介绍,清明节时,味江大桥将元通分为两个区域,上下桥的人犹如过江之鲫,江畔的气氛热烈鼎沸,草坡上和卵石滩上至少有5000人或站或坐,的确是一幅活态的《清明上河图》。

2、古树民居。昔日,因蜀中交通不便,作为川西动脉的汇江便成就了元通一段水陆码头的历史。元通古镇在1600多年前的东晋时期就有了建制,那时叫水渠乡。


3、古树民居。到了明代,在水渠乡建起了一座圆通寺,由于此地居水陆要冲,僧侣商贾云集,很是繁华。

4、古树民居。明嘉靖元年(1522年),因当地有名声显著的园通寺而取名园通。意寓兴业经商“圆和通顺”。民国以后,人们为书写方便,简“园”为“元”,书为“元通”。

5、汇江桥。说到元通的历史,水的作用不可不提。据当地老元通们讲述,清末民初,元通号称“小成都”,湖广、江西等省的商人到此经商并建造会馆,元通成为一个重要的水码头,精明的元通人便在江边筑起了场镇。据说,旧时元通每天至少有60艘船只在江面上运行,入夜后,江上每每帆影林立,渔火点点。历史上,元通作为文井江上一个重要的水陆码头曾经繁华一时。早在明代,元通就有“良田数万亩,烟火数千家”之说。至清代,南方各省客商纷纷来此建馆兴业,于是便有“小成都”之称。

6、桥头建筑及石兽。汇江桥建于1812年,原先名为宝胜桥,1876重修后更名为汇江桥,桥长132米,铁杆就重达100多吨,因年久朽坏,1986年移建于此。

7、桥头建筑上的人物雕像。

8、临江民居。


9、菜花盛开时节。


10、远处大桥。


11、古老的民居。元通镇上的主要建筑沿江一路修来,上千人家临河而居,家家的后院里都有石阶进进出出,这情形跟江南水乡很相似,正是以水为本,绘一卷 “清明上河”图。2011年河里发大水,漫过堤坎,浸入街道。

12、繁荣的小镇。镇上的居民很友善,对外乡人热情。

13、安宁的小镇。元通是末经商业化打造的镇子,处处给人一种如处子般的纯净。

14、小镇生活。

15、瓦工。在现代都市早已鲜见盖瓦工种,我们还能在离都市不远的小镇见到。

16、广东会馆。广东会馆在元通是川剧演出的场所,汶川地震后政府列为重建项目,历时1年后又恢复了它原本的历史原貌。

17、天主教堂。清代乾隆年间天主教传入崇州,首先在州城建教堂,后陆续在全市设六座分局,元通教堂是其中之一。十九世纪末,元通教徒越来越多,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法国教士谷神父建教堂。现存清代木结构建筑591.7平方米和一座中西合壁的大门。

18、天主教堂。教堂主体建筑是中华传统型制,大门虽为哥特式,但门面浮雕仿木挂簏,也有中华元素。元通天主教是研究天主教在川西发展历史难得的实物材料。2007年列入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19、来到元通的都市人和爱犬在江边散步。


20、燕子呢喃共筑爱巢。


21、黄家大院。现存民国时期的完整建筑两座。一座是砖木结构的中国传统建筑,分为地上、地下两部分。地上三开间,房后左右角各建六角攢尖楼亭一座,甚为别致。地下部分不分间,以石柱支撑屋顶,十分宽敞,房屋台基壁开窗采光,由拱门进出,是当年房主收藏财物或关押人质的地方。另一座是中式屋面的砖结构西式,传说为黄氏小姐居住,百姓称为小姐楼。建筑前有园林,大院在恬静中显出气势,可以感受到20世纪前期川西地主经济在乡镇中的势力和地位。听当地一位大姐说,些楼原是一个国民党旅长的,家产在解放后被没收充公,其家族中人有的去了台湾,有的到了成都,还有的留在了当地。正在成了旅游资源。

                                                             二


                                                                 三

老街故事,引领我们穿越百年——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