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争之世——永远实现不了强国梦的地方叫楚国

人在年少时特别爱幻想,总把自己的想法通过一种特别的方式代入进去,把那些遗憾的历史改一下,让自己喜欢的人命运就此扭转。比如说,战国时代楚国的三闾大夫屈原,伟大的诗人、憋憋屈屈的政治家。
想那楚怀王如果一直能信任屈原、任用屈原,将幅员辽阔、资源雄厚,占据了半个中国的楚国带入超强时代,统一怎不可能呢?
能为那种想法做注脚的有那句历史名言: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这句产生于反抗秦统治的时代名言,除其代表了一种情绪化的坚定信念之外,又不可思议地与历史演进的过程吻合。据《史记·项羽本纪》载,早在楚怀王客死于秦时,楚国的南公就说过:“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它先验而无比正确地预言了亡秦的真谛:即亡秦这一事业乃起于楚,又终成于楚。而仅就亡秦这一事实,这句名言还有着双重应验。一是亡秦大业虽成于天下民众,但在大泽乡振臂一呼,天下响应的陈胜是楚人,他建立的政权称为“张楚”;率江东子弟渡江,成为抗秦主力的项羽也是楚人,他建立的政权称为“西楚”。二是亡秦的决定性战役就是在三户水(今河北临漳西)一带展开,楚将项羽率军战胜秦军主力,并接受其投降。从此,秦亡便成了不可逆转之势。
楚国地大物博,民风强悍,再加上楚怀王入秦,客死秦地不得归国,楚人都很恨秦国,所以有所谓的“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楚人的不屈是有其历史渊源的,其中申包胥哭秦庭就早早播下了绝地抗争的种子
费无极是楚平王(?―公元前516年)时期太子建之少傅,因不受太子建重用,便阴谋谗害太子建与太子建的太傅伍奢,他先劝说楚平王为太子建迎娶秦国公主,待到秦国公主来到楚国,又挑诱楚平王将公主据为己有。楚平王本也是英武之人,只是国家略一强大便思谋享乐,谁愿意总在不舒适区活动啊。但是,夺了原本为太子准备的媳妇,父子如何相处?干脆把太子建也整远点吧,于是太子建被发配到成父守边。费无极知道这个楔子打进去自己是没有退路的,只能走到底,走到绝。于是又谗言说太子建有怨言,要谋反,并责怪陷害太子建之太傅伍奢,企图将伍奢及两个儿子伍尚、伍员(即伍子胥)一并杀害。伍尚入宫与伍奢同死,伍子胥没那么老实,出奔并立志为父兄报仇。
逃难中的吴子胥对自己的好友申包胥发狠道:我一定要灭了楚国。申包胥虽帮着吴子胥出逃,但在灭掉楚国的问题上却接受不了,就直接回复吴子胥:“你能灭楚,我必复楚!”

伍子胥辗转奔波,最终来到了吴国,为公子光重用,并力助公子光登上王位,是为吴王阖闾,并献“扰楚疲楚”之计,对楚国进行轮番攻击。
别说,吴子胥真把这事干成了。事虽干成了却也做绝了,做绝的标志一是吴军进入郢都后,大肆抢掠;二是为泄愤对已故楚平王“鞭尸”。
申包胥虽然“亡于山中”,但还是派人劝诫伍子胥:“莫要倒行逆施”,但是伍子胥已然听不进去了。
申包胥对伍子胥劝诫不成,只好以实际行动来践行“兴楚”的誓言。以当时的局势,只有秦国与晋国有实力帮助楚国击败吴国。而晋与楚长期争霸,因此也就只能找秦助楚复兴。
申包胥“跋涉谷行,上峭山,赴深溪,游川水,犯津关,躐蒙笼,蹶沙石,蹠达膝曾茧重胝,七日七夜,至于秦庭。”
秦国君臣都不赞成出兵,申包胥便在秦城墙外哭了七天七夜,滴水不进。申包胥的忠诚与坚毅终于打动了并惊醒了秦哀公,秦哀公亲赋《无衣》,发战车五百乘,遣大夫子满、子虎救楚。楚得到外力帮助,反抗势力快速聚合,起而抗吴。吴国因受秦楚夹击,加之国内内乱而退兵。楚得以复国。
楚人绝地反击的劲头即使到了最后一刻也没有止歇
秦王赢政上台以后开始了统一六国之战。严格意义上而言,山东诸国的有生力量在秦昭襄王赢稷时就已经消灭殆尽了。但发动灭国之战仍然不会一帆风顺,终归是绝地反击、殊死一搏。其中,唯有楚国在最后关头竟然能动员与秦对等的兵力先后两次与秦进行决战。
第一次,秦王赢政派李信为将,领二十万秦军主力,欲灭楚。没想到全军覆灭。被楚军追击三日三夜,攻破两壁垒,杀七都尉。
第二次,再遣老将王翦,统秦师六十万,楚竟然动员全国60万兵众与秦对峙。尽管相持一年后兵败,但虽败尤荣。须知,即使是秦赵长平大战也不过发动了这些兵力。楚的绝地反击战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公元前223年,楚军兵败,俘虏楚君负。项燕扶持的熊启也很快被俘杀,楚国灭亡。
最后关头,楚之壮勇气势成战国绝唱:楚君力主抗秦,城破不降;楚军统帅殚精竭虑,兵败自杀。倒下也极具尊严!
以楚国幅员之广阔,后备兵力之丰厚,民风之强悍,倘有明君能臣变法图强,潜心耕作,难道就不能成为改变战国格局的超强力量吗?答案是不能。不仅不能,连萌芽都发不起来。
进入战国之世,中原各大国的变法浪潮此起彼伏。当时的各诸侯国,几乎都曾经有过至少一次的成功变法,比如魏文侯的李悝变法、齐威王邹忌变法、韩昭侯申不害变法、秦孝公商鞅变法、赵武灵王变法和燕昭王乐毅变法。唯有楚国只有一次短暂的、没有深入的吴起变法。
吴起在魏文侯时期建立了功业,魏文侯死后受到排挤,无奈出走至楚。楚悼王在位,立即重用,让吴起做了总摄国政的令尹。使吴起终于开始了他最想往的变法大业。

吴起变法主要体现四方面:一是缩小贵族封地,将旧贵族迁徙至广大的荒凉地区,将可耕土地让给国人耕种;二是减削官吏禄秩,从而增加军政开支;三是改变军制,选练“战斗之士”组成精兵;四是整顿吏治,破除官场恶风。
由于吴起变法是在魏国李悝变法基础之上展开的,故变法走的更深入,成效也就更巨大。楚一举成为强国,“南平百越,北并陈蔡,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甚至第一次战胜了当时诸国中最强大的魏国。就此跃升为“战国”之一。
不幸的是,变法中途,楚悼王突然病故。失去后盾的吴起立刻直面被变法削去利益的旧贵族的反扑。葬礼上,疯狂的旧贵族射来的箭簇竟将吴起与楚悼王死死的钉在了一起。
尚未扎根的变法离开了吴起也就只剩下旧法而不会有任何改变了。楚的变法就此夭折并终至灭国也未再有一次变法。
连自己大王的尸体都敢射杀的世族势力说明一件事——大族分治是楚国永远也不得强盛的根本原因
楚人地处所谓“蛮荒”之地,“筚路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其先祖在得到周王室册封时所得的爵位是非常小的子爵,与中原诸国不可同日而语。
远离中原文明的楚国在自己的疆域发展过程中就走了一条与其它诸侯国不一样的道路。
诸侯国土地扩张都是以武力兼并取得,而后再由周王室册封;楚远离周室,所在地域由全部处于自生自灭状态的族群政权控制,楚国如要全部像中原诸侯国一样以武力连续不断的吞并这些部族,力不从心。于是,除了武力扩张之外,也有了以“盟约称臣”的方式兼并、整合的部族存在。这些兼并整合的部族有自己独立的财政,也有独立控制的军队,且财政和军队只向自己的部族首领负责,与中央政权一点关系也没有。
这些部族一方面游离于中央政府之外,另一方面,部族首领还在中央政权里担任行政高官,处于枢要位置。想都不用想就知道,任何涉及加强中央集权、削弱世族势力的方案在中央决策层这里就过不去。楚国的变法就遇到了远远超过春秋战国时代其它诸侯国的阻力。

上文所谓的“楚虽三户,亡秦必楚”里的三户即指楚国三大姓,屈、景、昭。所以,屈原曾梦想在楚国实施变法,刚一到楚怀王那里就被否定了。不是楚怀王不想加强中央集权,是消灭不了独立行事的世族势力。
而同样是这批世族势力,在秦最后的统一之战中,却能紧紧地团结在中央政权周围共同抗秦,也在最后关头能聚集数十万大军先后两次与秦决战,并极有尊严地打到最后,还留下了“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种子。
回溯至吴起被杀那一刻:面对即将飞来的箭簇,吴起伏身在楚悼王身上。他这样做,一是让老世族面对王尸不敢发难;二是即使老世族疯狂不顾及王尸,也可为后来的新楚王寻一个借口就此灭掉老世族势力,使楚的变法大业的最大障碍得以清除。结果,尽管新楚王利用这次箭射王尸的机会杀掉了老世族数千人,但最终老世族的势力仍然没有退出楚的政治舞台。
也在那一刻起,楚亡只是时间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