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细菌总结

2020-03-28  本文已影响0人  DREAM_e6b7

开始新知识前,我们需要回顾一下前面前几章的内容,并试着把知识点都串联起来 

显微镜在16世纪被科学家们发明出来,后来通过改良创造,我们可以看到更加微小的生命体,对于没有颜色的东西我们想要看清和观察它并不太容易,于是有人就想出用染色的方法来鉴别它们,这个人名字叫做革兰,所以这个方法被命名为革兰氏染色法

即使是单个细胞也有着精密的结构,想要给它染色还得知道细胞里面都有哪些成分,它们的化学性质是什么…

即使在没有颜色的前提下,通过进一步的观察我们可以看到它们大致的一个结构:首先它们是一类单细胞生物,由细胞壁,细胞质和核状物质组成,因为有一些特殊需求还让它们进化出了能运动的鞭毛,抵抗吞噬和侵害最外层的隐形外衣-荚膜,适应恶劣环境的芽孢,知道了细菌的结构后接着去分离提纯,研究它的化学性质就变得容易一些了

比如芽孢不易被染色,荚膜也是,这种扮演保护生命体角色的特殊结构,一般都比较顽强,不会轻易被外界物质打破自身结构,只有一些根据它们结构特点专门研制出的染料才可以着色

另外一些结构易被染色,如细胞质:胞质内RNA含量较高,具有很强的嗜碱性,所以易被碱性染料染色

解决了染色问题,接下来就是细菌体外培养—它需要足够的营养:蛋白质,无机盐,糖类和水,细菌在我们体内生长,所以我们的营养物质正是它所需要的,适宜的温度,合适的气体环境和pH

在体外培养,我们能观察到它们的一个生长周期,总共分为四个时期:迟缓期(适应期)→对数期→稳定期→衰退期;最后是细菌的分类和命名

总结一下前面五章的内容,首先是第一章,我们了解了细菌的形态:球形,螺旋形,杆形,弧形,进而把它们分成四类—球菌,螺旋菌,杆菌,弧菌

接着第二,第三章,我们学习了细菌的基本结构和特殊结构,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质和核状物质;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芽孢

最后是第四,第五章,我们讲了细菌的体外培养和分类命名方法:体外培养需要足够的营养,适宜的温度,合适的气体环境和pH值

根据它们形态,化学结构特点把它们分为种和属,差异较小的为种,有明显差异的划分为属

种又可以分为亚种或变种和型;不同来源的同一种菌种我们称之为菌株,具有某种细菌的典型特征的菌株为标准菌株或模式菌株

命名用的是拉丁文学名,斜体字打印,前面是属—名词,后面是种—形容词;中文的命名正好相反,前面是种—形容词,后面是属—名词,比如金黄色葡萄球菌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