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透理解
晨光熹微,我沿着熟悉的小河漫步。水声潺潺,清可见底。偶然驻足,瞥见水面一片落叶,叶上承托着一颗浑圆的露珠,珠中竟清晰地映着我的倒影。我凝神细看,心头忽地一震:那水珠中的面容,竟也如水珠本身一般,显得剔透玲珑。一时怔忡,原来倒映在露珠里的我,也成了这水珠中的水珠,渺小却清澈,仿佛我的魂魄也悄然融入了这一滴晶莹之中。
这条小径我走了无数遍,河岸曲折早已烂熟于心。今日却不知为何,河水不再如往日般温顺流淌,两岸的芦苇也显得格外茂密,层层叠叠遮蔽了视线,仿佛筑起了无形的堤坝。我踟蹰岸边,水流声竟变得嘈杂喧嚣,像无数低语在争论不休,每一步都像踏在迷宫的岔口,心中莫名地烦乱起来。
我索性停下脚步,闭上双眼,深深呼吸。当视觉隐退,听觉却愈发敏锐。那水声不再杂乱,反而清晰可辨:是水流亲吻鹅卵石的轻响,是水波推送落叶的微吟,是风掠过水面的叹息。当我再次睁眼,目光投向那看似奔涌的河水深处——清澈的水流之下,竟稳稳地躺着一颗颗浑圆的鹅卵石,石纹清晰可辨。更奇妙的是,当我俯身细看,那流动的水面,竟也如镜面般,完整地倒映着整个天空的蔚蓝!那一刻,仿佛一道清凉的气息贯通心脾,淤塞顿消。
我骤然领悟:那困扰我的,并非河水的奔流或芦苇的遮蔽,而是我执着于“对抗”水流、“突破”阻隔的念头本身。河水本无恶意,它只是遵循着向下的本性流淌;芦苇亦非樊篱,它们不过是在自己的位置上生长。是我心中的抗拒与焦躁,扭曲了眼前的世界,筑起了无形的高墙。
放下这对抗的执念,心便如河床般敞开。我不再试图“征服”河流或“看透”所有障碍。奇妙的事发生了:当我停止挣扎,那奔涌的河水仿佛也温柔下来,它的流动不再让我心慌,反而成了一种生命的韵律;茂密的芦苇也不再是阻碍,倒成了摇曳生姿的风景。我甚至看见,水中的倒影——无论是我的,还是天空的——在流动中破碎又重组,却始终保持着那份澄澈的本质。
原来所谓通透,并非万事皆要洞明无碍;而是通透自己心内一隅,还其自由,便足以看见天空的无限——风过不留痕,心开可纳天,这便是我在尘世迷宫中觅得的出口。
人若太执着于对世界解释个究竟,反而容易困于自设的迷宫。何妨松开紧握的拳,让心空出一隙,容天光与清风自来自往——那方寸间的豁达,已然足以撑开一片青天,足够人俯仰于其中。
更深一层的通透由此显现:原来真正的“通”,并非要击穿万物、掌控流向,而是如那河床上的鹅卵石,历经冲刷,最终圆融,让水流得以自由穿过;真正的“透”,亦非洞悉一切奥秘,而是像这河水本身,既能映照天空的辽阔,又能毫无滞碍地包容倒影,任其来去,不沾不滞,成为一面流动的镜子,一个澄澈的容器。
清风拂过水面,涟漪荡漾,那水中的天光云影也随之轻轻摇曳,却无损其明净。我豁然开朗:人若执着于解释世界、掌控际遇,便如试图握紧流水,徒增烦恼。何妨松开紧攥的拳,让心化作那河床,让万物流经;让神思化作那河水,映照万物而不被占据——那方寸间的“空”与“容”,便是撑开天地、得大自在的通途。通透之境,原不在看穿外物,而在成为一条让世界与自我自由穿行的、清澈的河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