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杀降的残酷事实:在国家利益和基本国策面前,他做了最好选择
在中国历史上,白起坑杀20万赵军是一件极不光彩的事,甚至站在人道主义的立场,他还应该受到我们的遣责,受到良心的遣责。
但是,放在当时当地分析,在秦国的国家利益和一统天下的基本国策面前,我认为他做了最好最有利最正确的选择。
白起为什么这么说?且听我的分析:
先简述一下长平之战战况:秦赵对峙三年,赵国改用赵括为将,采用主动进攻的战术,率领约50万大军与秦军决战。秦军统帅白起也率领约50万大军迎战,将近100万大军交锋,秦军用诱敌深入的战术,在歼灭赵军25万,自身损失约20万军队的情况下,用25万秦军围困了近20万赵军。赵军在孤立无援,赵括战死,弹尽粮绝40天后投降。后白起在请示秦昭襄王怎么处置降卒未果,军粮将尽时将这20万降军坑杀。
长平之战继续分析:
1、如果不杀降,那就必须先养着,20万人吃饭,会给秦国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损害秦国经济利益。我们知道,秦赵长平三年对峙,赵国国库已空,秦国国库也已接近空虚。在供应给本国军队25万的同时,还要供给20万降军,着实费力。在国内百姓已经吃不饱的情况下,还要养20万降军,消息传到国内,必然引起国内民众的不满,甚至引起民变。
2、古书记载,“燕赵之地多慷慨激昂之士,任侠、好斗”。赵军这20万降军是在粮尽40天之后连死人都吃完的情况下才投降的,一旦他们吃饱,如果秦军对他们稍有不好或不敬,引起热血激昂之士的降军兵变,后果不堪设想。20万对25万,那怕手无寸铁,想要镇压,那也可能损失几万人。如果让兵变的降卒占得先机,抢占了秦军兵器库,那秦军的损失,可能就不止几万了。
赵括3、就算没有兵变,如果放这20万降卒回赵国,10年之内,重新武装,这仍然是一支拥有可怕战力的军队。如果再有一个名帅统领,同等兵力,白起领军除外,胜负未知。即使秦军侥幸获胜,秦军伤亡也至少在10-15万,损害秦国军力,影响统一天下进程。
4、如果放这20万降军回赵,赵国的运气再好一点。秦昭襄王之后,秦国出了一个庸主,无心东出,或者秦国出现什么内乱,只须30-40年不开战或不打大战,让赵国休养生息。那么这20万人回国娶妻生子后,每人生一个男孩,长大可组建军队20万;每人生两个男孩以上,加上国内原来百姓的孩子,可组建军队约40万,加上20万老军,可扩充军队至60万。秦国再想灭之,又必须举全国人力物力军力,即使最后依然胜利,数十年内,两次大耗,国库必空。再想消灭其余5国,又必须等休养生息之后了,为其余5国嬴取了更喘息机会。
秦昭襄王5、如果赵国的运气再好一点,迎回20万降卒,30年无大战,扩军至约60万,再出一两代赵武陵王那样的雄主,再出一两个李牧赵奢那样的将军。而秦国,出的是平庸之主,用的是平庸之将。到时候,只要赵国用一名将,带领50万大军,打着为“长平之战雪耻,为赵括将军报仇”的口号进攻秦国,如果秦国再没有白起那样的将军御敌,那么,俗话说“哀兵必胜”,则秦国危矣!
6、如果赵国的运气再再好一点,在第5点的基础上,如果赵国在出50万军队的同时,能说服韩、楚、魏合纵,能让他们每国再出10-15万军队,那么赵国则可以直接统领约80-90万军队。在军队数量绝对占优,又是哀兵的情况下,只要主帅不傻,更吸起长平之战教训,则秦国虽白起在世,也难扭转乾坤了。
范睢总之,我觉得,无论从人道主义还是从白起的名声来说,白起杀降都是不明智的选择。
但是,对于当时秦国的国家利益和一统天下的基本国策、以及范睢“远交近攻,攻其城,更要攻其人”的战争方略来说,白起做了最好的选择。
白起杀降虽身背恶名,但这种恶名在国家利益面前不值一提。而且,白起一战解决赵国军事威胁,也为以后的秦始皇统一天下节省了不少时间和精力。
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