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塑造的现代化

2017-09-01  本文已影响18人  且行歌

今天的社会,有人叫到人心不古,其实这是个无法反驳的提法,因为现代中国的特性之一便是不存在复古,凡是想要复古的,都会被新的代表推翻,去看看袁世凯、常凯申,“两个凡是”等等,我们会发现现代中国基本上保存了“世俗”和现代化两条主线,时有交叉,时有反复,但中国的发展成就本身即是明证。
那我们的现代化究竟从何而来?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我们反复提起过往的记忆,不管采取何种政治态度,各方一个基本逻辑起点是相同的:我们才是促进中国现代化的主要力量。外域的汉学家因为缺乏这种政治动机,有时反而可以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少了政治攻讦,多了份深入思考,毕竟,主线在就好,至于具体是谁,其实不重要。
孔飞力认为我们中国的现代性是在政治控制、竞争和参与三种话语体系中打磨出来的,政治控制压死了后两者,造成的是极端的压抑,个人的不自由感始终存在,但是这保证了中国较少带有“封建色彩”,以政治的不文明换来了经济进步、民族复兴的可能。
随之牵涉到马克思.韦伯的合法性议题,强人崇拜一直存在于被强行推进现代化大门的国民心灵深处,和儒家的家国情怀,国门洞开后的屈辱记忆相重合,我们跟随在强人身后,希望他做得好,而非他本身信奉某种道德信条。
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但同时,低门槛的讨论肯定价值不高,不过也算是被塑造的现代化的副作用吧!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