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教学】“博融”作文中多样评价方式的实践探究
第33篇
“博融”作文中多样评价方式的实践探究
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在作文批改中,有可批才批,无可批即不批,不一定眉批段批总批一应俱全。批改不挑剔,要多鼓励,多指出优点。”叶先生道出了习作批改的基本原则。因此,在习作批改中应该多批少改,改进批改语言,讲究批语艺术。教师的批语要建立在一种新型师生关系上,是教师与学生站在同一水平的欣赏,是在与孩子共同感受生活,是心灵的交流、心灵的碰撞。恰到好处的批语才会使学生的劳动成果得到充分肯定,使他们产生喜悦、自豪之情,更加努力写作,从而促进师生交往,促进师生共同成长。我想每一位细心的老师都会感到:当作文本发下来时,学生最关心的不是得什么等级,而是首先看老师的评语写了些什么。如果只是一般化的评语,学生就会感到某些失落。甚至有些学生以不屑的眼光浏览过教师煞费苦心的批语后,漫不经心地将作文本塞进抽屉,各种滋味,只有语文老师才能体会出来。如果是好的批语往往能使学生看了一遍还想再看,看了就想动手改,写完作文就很想让老师批阅。由此可见作文评语的重要之所在。下面就谈一谈我的一些想法。
一、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鼓励学生
人是需要鼓励的。我们要有一双善于捕捉学生优点的慧眼,对学生习作中的点滴进步,特别后进生的进步更要加以肯定。作文评改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起研究自己作文的兴趣。从某种意义上说,传统作文批改法“收效甚微”的症结就在于作文评语的空洞且程式化,缺乏鼓励性和发展的眼光。让我们来看下列批语:“写得罗嗦,像报流水帐。”“叙事不具体,不生动。”“文章平淡无味。”“语句通顺,字迹工整”。这样的评语内容空洞,让学生无所适从,它能给学生多少切实的指导呢?因此作文批语应多带启发性,这样更能开启学生的心扉,让学生从中受到启迪。同时批语要具有发展性。对学生来说其它作业是非对错一目了然,错了虽然伤心但能理解和接受,没有不服,唯独作文的评价不可理喻。比如有一位学生,第一次作文他只是信手涂鸦、一挥而就,得到严厉的批语,下一次作文他花了好多时间挖空心思、费尽精力去写,并且焦虑而喜忧参半地渴望着老师的好评时,万万料不到等来的却是“废话连篇之类的评语……可想而知,这个学生只有灰心丧气了。因此,批改作文的过程中的真诚沟通是不容忽视的,作为教师应当相信学生“还有比这只更糟糕的凳子”。一位私塾老先生在批阅学生作文时发现有三篇不同寻常的作文卷,他分别给他们加上评语。第一篇写了标题后,只写了一个“夫”字就没了,他评曰:“大有作文之势!”第二篇仅有标题,连“夫”字也没有,他评曰:“引而不发,妙也!”第三篇干脆白卷,连标题都没有写,他还是给他加上一个评语:“清白可喜。”这当然是个笑语,带着某些讽刺意味,但笑过之后,逆向思考一下,我认为它还颇有一些启示意义,那就是写作文批语时注重掌握鼓励的问。教师的眼睛不能专找学生的不足,还应发现优点给予鼓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好作文不一定是老师教出来的,但可能是教师鼓励出来的。人常说,教育的艺术,说到底是一种鼓励的艺术,写作文评语也是如此。一个语文教师必须在评语中贯彻鼓励性原则,敢于鼓励,善于鼓励。教师不必吝惜鼓励之词,不必担心你的鼓励会捧杀学生,在评语中贯彻了鼓励性原则,学生就能从你的批语中看到自己的劳动和努力,从而带来精神上的满足。
二、把评语看成是平等意义上的亲切对话
作文评语不乏表扬鼓励,也离不开艺术的批评。建立在平等意义上的批评必定饱含教师的信任与期待,使学生使学生倍感教师的真切关注,成为师生心灵之间沟通的桥梁。我觉得学生的作文不论优劣,只要不抄袭,总是费时费力得来的,总算是心血的结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劳动,不批则已,批就要认真。只要认真发现,学生的习作中总有一些属于他自己的东西,这些东西往往是他们与众不同的个性所在。教师应善于理解他们的想法和行为,懂得欣赏他们的个性。对个性中的闪光之处要满腔热情地进行鼓励。在教学中我发现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已经有了强烈的成人感,如果他们的意见能得到教师的支持和赞许,便会感到很大的满足和愉悦。教师的一次表扬一次对作文的肯定,会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和进步的信心。
1.真诚沟通。为了使学生能心悦诚服地接受教师的点评,批语中的相互尊重、友好协商就十分必要。要让学生在最大程度上接受评价的结果。同时,还要注重不同个性的学生都有被认可和赏识的机会和可能。比如对语句不通你的作文内容尽管写得不错,但如果把语句写得更通顺些,大家读起来就更有趣。尝试改改,祝你成功!”再比如针对学生写作实际,可以这样写批语:“请你想一想,这句话里的动词和名词是否搭配?”(不写“搭配不当”);“你思考一下,《我的老师》与《我和老师》在选材上是否一样?”(不写“选材不当”)。这样下批语,多用商榷性口气又不失指导性,学生易于接受,也乐于接受。
2.忠言不必逆耳。给优生写批语不能只提到优点。一味夸奖只会使学生产生自满的情绪。对于后进生不能把他们说得一无是处,贬责过头易损伤学生的自尊心,以致失去上进的信心。对优生除肯定成绩以外,还要有针对性地指出其不足之处,启发学生动手修改.对于后进生,要善于捕捉作文中的“闪光点”给予肯定,用商量式效果最好。对于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用幽默的方式指出来,往往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更能被接受。鲁迅先生曾给许广平的论文《啰嗦的话》一段评语:“给你90分,其中给你五分(抄工三分,末尾的几句议论两分,其余的85分都给啰嗦。)”许广平的论文大段摘抄啰嗦的话,很少有自广平欣然接受了这中肯的批评。班级有一位学生学习成绩较差,不敢接近我,他写作文时不注意标点符号的运用,常常是一逗到底,文末划个句号。我在他的作文后批道:“你偏爱逗号,不喜欢其他标点符号,所以作文一逗到底。”生看了批语后情不自禁地流出羞涩的微笑。此后,不但改掉了“一逗到底”的毛病,也敢于接近我了。当我们面对学生作文的字迹老是很潦草,我们可以试着给他这样的批语:“你是老师眼中未来的作家,作文构思奇巧、文从句顺。如果你能改正字迹不够工整的问题,那老师就更喜欢你了,你能做到吗?”相信这样的批语学生一定可以诚恳的接受。
三、留给学生一点畅所欲言的空间
教师的理念不能完全代替学生的认知。作文的批语在一定程度上带有成人的观念,很容易拒孩子的认知和情感体验于习作之外,从而严重压抑小学生童真的表达欲望,可能会使儿童写作的幼苗才刚破土就被人为地践踏。所以教师批语之后应有学生的反馈。孩子有孩子的心声,他们是以纯洁、稚嫩的心灵去体验现实的生活。我们教师应当多听听孩子们的心声;分享他们的成功体验;接受他们真实质朴的建议;分担他们欲吐不快的忧愁。如让学生在教师的批语之后写上自己的意见,做一个“我最喜欢老师的某句批语”的民意调查,让学生自行组织一个评语讨论会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归纳总结后再交给老师(教师不在现场学生更能畅所欲言),一定会证明,轻松、平等、情真意切而又美妙的批语具有“良药不苦口”之功效,能点燃孩子心中希望的火花,扶起一株株自信的幼苗,让每个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早日长成参天大树。这也就是素质教育的初衷吧!
(2021年3月26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