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要主义煮粉法
初春的清早,尽管阳光灿烂,但还是会感到一种由后背扩散到全身的沁冷,让人特别需要一碗滚烫的热食,加几粒剁碎的辣椒,从喉咙摇旗呐喊着下去,呼啦啦地冲散满身的寒意。
这是一间躲在巷子里的小店,似乎只愿意做街坊邻里的生意,我的前面已经有五六个人在安静地排队,我也得以有时间安静地观摩老板娘一个人娴熟地“表演”。
不到两平米的操作间,灶台中间两口大锅,一口用来烫粉,一口用来装汤,灶台左边,依次是垒起来的调味碟,和四个大碗,依次装勺子、装酱油、装薄荷丝和装越南小柠檬。据说,这小柠檬是这家粉店的特色,切开小口挤几滴到粉里或者调味碟里,大概就能解除肉粉的腻气。灶台右边是一个电磁炉,上面一口长柄小锅,便是老板娘煮粉的主要工具,左边的架子柜上,第一层依次是鸡蛋筐、青菜筐和打包用的空筐,第二层依次是鸡肉盘、牛肉盘和猪肉盘,第三层依次是一碗一碗分好的粉,左边是圆粉,右边是扁粉。在灶台的外侧,是一个一米二长,四十公分宽的取餐区,依次放着餐盘、筷子、葱花和蒜油。老板娘站在这个“L”字型的里间,就像站着驾驶飞机,任何物品都随手能拿,非常符合“最低程度能量消耗”的人体工程学原则。
见惯了这个城市大家熟知的猪脚粉、牛腩粉店大盘肉块油花四溅三五灶头热火腾飞的场面,这样一个小巧整洁、物料有序、没有浓烟重火煤气味儿的早餐制作间,的确让人觉得有一股小清新之风。
很多的米粉店,调料、筷子、味碟、配菜、纸巾都是自取,客人取了粉,还要自己去配齐这些东西。很多的煮粉师傅都是“嗖嗖嗖”取料、“噌噌噌”下锅、“哗啦啦”倒汤,快手麻利油光满面气吞山河好像煮的不是粉,是江湖。
这家店的老板娘,却让我感觉到一种全面得体的掌控欲。
当你站到取餐台前,“你吃什么?”询声刚落,一个餐盘就摆在了你的前面,
“牛肉粉加蛋。”你回答完毕,老板娘已经快速往长柄锅里舀进了两勺热汤。
“圆粉还是扁粉?”“圆的。”
你回答完毕,老板娘已经取出了粉放到漏勺里再放进烫粉的锅里,老板娘快到你没有时间犯选择困难症。
放肉敲蛋,大约半分钟才能熟,这半分钟,刚够老板娘从右边拿起调味碟、装酱油、再夹上薄荷丝,放到餐盘里,再切开越南小柠檬也放进餐盘。回头加青菜加调味,然后捞上粉再放入长柄锅同煮十秒,这十秒,也没浪费,顺便筷子、勺子都摆放到了餐盘了,
粉从锅里再回到碗里的时候,汤气蒸腾,肉片撩人、蛋花游荡,青菜添色。
这时老板娘会加上第三句:“葱花和蒜油自己加。”
一碗漂亮又美味的粉,填充了我的肠胃,也让我有了一有了一些额外的收获:
1.合理安排空间,会节省大量时间。我们要思考:堆积如山的文件、只增不减的衣服、过期不扔的旧物是如何影响我们的工作和生活的?如果你觉得生活拥挤不堪、压力山大而又改变不了时,建议审视你生活的空间,精简物品,学会归类,让每一个物品都有自己的位置,就像你自己本来也应该有自己的位置一样。
2.标准化会提升效率。店里除了一个人负责收碗和补料,只有老板娘一个人完成所有的工作,汤舀多少、肉放几片、煮多久、间歇时间干什么,连放进的薄荷丝有几根,越南柠檬的切口有多大,似乎都有标准。煮个粉大约两分半钟,我感觉时间没有一秒是多余的,有条不紊,甚至可以称得上优雅流畅。这让我想起放假在被窝里天马行空挥霍掉的时间,如果都是这种效率工作,到底可以提升多少国民生产总值啊哈哈哈?
3.关注重要之事。我看见,那些可能赶时间进门就嚷嚷要快点煮食的人,老板娘神色都很冷淡,好像再大的声音都信号不好的样子,让你都为自己的冒失感到不好意思。但对于正在服务的客人,倒是非常专注,遇到小孩或老人,会多轻言提醒一两句。一个人身上没有因为被关注和被需要而分心分神,只专注于好好完成一碗粉,这体现了精要主义的基本价值主张:最大限度地完成真正重要之事,而不要贪多求全、事事应允。
4.更少,但更好。听说粉点一到九点基本就歇业了,因为不管再多的人建议老板娘再请人、再加个电磁炉、再备多一些食材,她都坚持自己煮,且每天只卖那么多。这或许能解释为什么那些原来经营得好的小店在大肆装修、盲目扩张之后大多惨淡的状况。在这欲望膨胀、过度攀比的时代,能知道自己的局限放弃冒进,能坚持更少但更好的原则,不是也很可贵吗?